『最早期大腸癌』發現且立即切除,
            完全根治率是100%。

                      劉輝雄 醫師

        國人飲食日益精致化,罹患大腸癌人數逐年增加,
    由於早期大腸癌不易有自覺症狀透過定期檢診,

    可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行政院衛生署公佈86年台灣地區十大癌症死因,大腸癌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癌與肝癌。隨著國人飲食習慣的日漸歐美化、精緻化,動物性脂肪及蛋自質攝取量逐年增加,食物纖維的攝取日益減少,是造成大腸癌增加的主因。就民國86年與85年比較死亡增減率來看:大腸癌為7.10%,是此三種癌症之冠,增加速度最快。大腸癌的早期發現與預防有關的定期檢診與個人生活習慣的改正,實在值得國人去力行與重視。

    大腸癌不分性別,年齡層分佈:40歲以後急速增加,以60歲為高峰、50歲及7O歲次之。40歲至60歲之間正是人生與事業的巔峰,一旦罹患大腸癌,臥病不起,對家庭與社會都是最大的損失。能在大腸癌病巢仍侷限停滯於腸壁最上層粘膜層時的『最早期大腸癌』就發現且立即切除,其完全根治率是100%

    大腸癌早期發生時不易有自覺症狀,當有自覺症狀(血便、通便異常、腹漲感、貧血甚至觸摸到腹部硬塊)時,都已不是早期癌的階段。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唯一途徑是定期作大腸癌檢診,尤以高危險群:

1.45歲以上中、老年人。

2.三親等內血親有大腸息肉、大腸癌者。

3.高動物性脂肪及蛋白質、低食物纖維飲食習慣者,更需定期檢查。


大腸癌檢診包括:

  1. 大便潛血檢查。
  2. 直腸指診檢查。
  3. 乙狀結腸盲腸鏡。
  4. 大腸X光檢查。
  5. 大腸內規鏡檢查。

分述如下:

    1. 大便潛血檢查:經濟、方便、簡單,可使用於人數眾多的團體大腸癌篩檢。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稱『潛血』,目前使用免疫法檢查大便中潛血,可去除干擾,診斷率提高。對左側大腸 ─ 下行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的大腸癌診斷,有『偽陰性』的產生。大便潛血檢查陽性者,表示偵側到大腸內有出血病源,必須進一步深入檢查是否為大腸癌或其他出血病變。
    2. 直腸指診檢查:醫師將指頭插入肛門是檢查直腸癌最簡便方法,不必特別準備,時間最短。大腸癌約半數發生於直腸,盲腸癌的2/3是醫師指頭可以摸到的地方。但注意尚有一大截未摸到的大腸,須靠其他的檢查。
    3. 乙狀結腸主腸鏡檢查:以外徑22mm,長度25cm硬式塑膠製直筒,插入肛門直接進入腸腔內窺檢,大腸癌約1/2發生於直腸、乙狀結腸,簡單可獲重大情報m因硬式直筒檢查時受檢者有不舒服的感覺。留意尚有25cm以上的大腸沒檢查,需靠大腸雙重X光攝影或全大腸內視鏡檢查來補足。
    4. 大腸X光攝影檢查:檢查前要飲食控制,吃瀉劑使大腸糞更排空乾淨。由肛門注入鋇劑(液體),灌入空氣(氣體)利用液體─氣體兩者對照早期大腸癌的發現。大腸的清潔準備,鋇劑空氣、比例的控制,檢查操加者的技術與判讀診斷者的經驗都是正確診斷的關鍵。對乙狀結腸很長的人,大腸易重疊診斷上會有困難。
    5. 大腸內視鏡檢查:最新型的大腸電子內視鏡─彩色畫面、高解析度、視野角度大。甚至可染色放大觀察直徑0.5公分以下的微小病變,不僅具有高診斷價值,又可立即對大腸息內、早期大腸癌作『大腸內規鏡切除術』完全切除的治療。

(作者劉輝雄為北醫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 )

  (前台北市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亦為診所醫生)

多吃纖維高的食物,可預防大腸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