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忽略的急性耳痛 飛航中耳炎

                                        謝坤川  醫師

    診所門剛開,張先生還未掛號,就直接衝進診療室說:「謝醫師,我剛下飛機,都還沒回家, 就直接來找你。」

   「真受不了,我的職業常年須出差搭機往來國內外,可每次飛機開始下降,就開始耳塞、耳痛,甚至耳朵發出嗶嗽聲
;這次實在痛得不得了,旦現在下機已一個多鐘頭,耳朵卻仍像隔一層膜在聽聲音,周遭環境好似默片電影(聽力受損)
一樣,下次再也不搭這家航空公司的飛機了!」

    這就是典型的「飛航中耳炎」(aerotitis media),也叫「耳氣壓傷」(otic barotrauma)或「中耳擠壓」(middle ear squeeze),是飛航旅遊中最常見的內科疾病。根據一九九四年美國急診醫學雜誌報導,健康成人發生「飛航中耳炎」的盛行率雖僅1.9%9%不等,較耳咽管發育尚未成熟的一歲以下嬰幼兒可謂少了許多,但曾經發生過的族群中再發生機率卻高達62%(九十四人中有五十八人)

    此疾類似暈機,乃是預防重於治療,因此瞭解其疾病成因,並在搭機前或飛機開始下降前做出適當的預防措施,實為經常搭機而又罹有「飛航中耳炎」者必備的常識。

    人類耳、咽之間有一條由軟骨內襯以黏膜的歐式管(eustachian tube),用來平衡中耳與大氣壓,但又必須避免鼻咽的分泌物流入中耳或中耳的分泌物跑入鼻咽。平常歐式管是保持關閉的,但當人們做吞嚥或打呵欠或強忍不打出呵欠的動作,及能使嘴巴保持正壓的方法(modified valsalva maneuver)(如捏鼻閉嘴來吹氣),皆能促使一些顎邊肌肉收縮,將耳咽問的歐式管打通。

    
(咽→耳) 依「波以爾」定律,飛機起飛時,氣壓降低,密閉的中耳內空氣膨脹造成正壓,會自動地不需任何肌肉收縮打開歐式管來平衡中耳與大氣壓差;反之,當飛機下降時,大氣壓上升,中耳內氣壓相對下降,除非主動作一些可打開歐式管的動作(如前述),否則管內徑會塌陷(collape),滲液會被拉入中耳,

「大氣壓一中耳內壓差」達

(1) 3~5毫米汞柱(mmhg),病人會感覺中耳脹 ;
(2) 10~15(mmhg) 病人會聽力吵嘈 ;
(3) 30mmhg,會開始耳痛 ;
(4) 60mmhg,會嚴重耳痛,.甚至耳鳴,眩暈 ;
(5) l00 ~ 500mmhg 則耳膜會破裂。
   
    事實上,當大氣壓超過中耳內壓
80mmhg以上時,歐式管因軟骨部塌陷,再地無法輕易打通。

    理學檢查可見耳膜凹陷有微血管出血,甚至耳膜破裂;症狀包括耳脹感、急性耳痛。耳鳴、眩暈、傳導性聽力障礙,嚴重時症狀可長達四週之久。

     由於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故應先知道那些人是高危險群:

1. 正好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如感冒)
2. 過敏體質,
3. 有慢性或反覆性中耳炎者,
4. 懷孕中且有鼻腔水腫,
5. 過去搭飛機曾發生急性耳痛者。

     對於已知過去搭機會發生明顯「飛航中耳炎」卻又無法避免搭機者,可乾脆找醫師在耳膜上打一個小洞,以平衡中耳與大氣壓差。如過去症狀不嚴重者,可在飛機開始下降之初
(通常機長會要求乘客「繫緊座位安全帶」(fasten seatbelt)的時刻),開始持績嚼口香糖、反覆吞嚥動作或打呵欠,及捏鼻閉嘴吹氣(感冒時不可做)或嬰兒可藉餵奶瓶或吸奶嘴等來適度平衡耳壓。

    至於藥物預防方面,飛機起飛前半小時至一小時口服擬交感神經性類的血管收縮劑
(pseudoephedrihe:)由於可明顯減輕鼻咽黏膜的充血與水腫,可降低50%左右的發病率(71%降至34%),但在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高血壓、心臟病、攝護腺肥大或正在服用MAO抑制劑治療憂鬱症的患者皆為禁忌;至於抗組織胺主要用於上流鼻水,非治療鼻塞或黏膜腫脹,故效果不佳;而含有鼻黏膜收斂作用的鼻噴劑(oxymetazoline).理論上有效,但實際臨床比較,效果僅約降低10%的發病率(71%降至64%)
,並無統計上意義。

   「飛航中耳炎」的發生是否與飛機機長駕駛的降落技術(如緩降)有關,不得而知,但張先生卻因此而發誓不再搭該航空公司的飛機出國卻是事實。

     飛機開始下降,要求乘客繫緊安全帶固然重要,但若能順便提醒曾搭機耳痛者預做準備,或發給需要者一些「無糖口香糖」,甚至在上機前的候機室,提供抗鼻黏膜腫脹劑pseudoephedrine等,或許也可作為航空公司提高乘客飛航舒適度思考的方向。

(作者為開業醫,台北榮總急診部兼任醫師,中華民國家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