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有必要看醫師嗎?

  只要「髒」東西拉乾淨,腹瀉就會痊癒了,這句俗話倒是沒錯。多數腸炎引起的急性腹瀉,即使不吃藥,都會自然而癒。免疫系統可以有效地將病原清除,而身體有自然修補的能力,可讓胃腸內膜及機能恢復正常,不過這都要一段時間。

  首先要認定究竟是否病因性的腹瀉,還是其他因素如:使用肛門栓劑、嘗試新食物、一下子吃太多。在觀察下,如糞便的次數越來越頻繁,糞便的形狀也跟平日不一樣,水份增加或呈糊狀,或是合併有嘔吐、腹痛就要多加注意了。如狀況沒有惡化,精神食慾未有改變,可以暫時禁食數小時,自己先飲用醫療用電解質葡萄糖溶液看看。

  如一日超過五、六次,糞便呈稀糊或非常水狀、起泡、有酸臭味、或帶有少量黏液血絲、或有不消化的黃白色奶塊,小朋友開始精神疲憊、無精打采、解便前後會突然大哭,也許也出現發燒,則都該去找小兒科醫師診治了。

  找醫師的目的並不是要他開個藥,讓寶寶吃了立即就「止瀉」(醫學上也沒有這種藥),而是要鑑別是哪一種腸炎或是其他相關疾病所引起、決定要不要使用特殊的藥物、判斷病兒有無脫水或電解質失衡的問題、有沒有併發症的可能及飲食上要如何處理。(王英明)

一線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