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時什麼徵兆表示已有脫水狀況?
一般而言,細菌性(沙門氏菌、志賀氏菌、致病性大腸菌)的腸炎,病變比較嚴重,容易出現帶血絲的膿便,也可造成高燒、腹痛,以及腸胃出血、腸穿孔甚至腹膜炎的併發症。有些分泌型的細菌如霍亂菌,以及病毒性引起的腸炎,則會有大量的水瀉,並挾帶或分泌許多重要的電解質,由糞便排泄出去。
由於身體之構成主要成份就是水,因水份經由糞便、嘔吐物、汗液排出太多,造成體內的水量缺乏,我們叫做「脫水」,脫水會影響各種生理作用及正常的新陳代謝,造成血液酸中毒、併發休克、痙攣、腎衰竭,是治療腹瀉小兒最要注意防止的一件事。例如過去在未開發國家的腹瀉(最常見的就是霍亂),脫水往往是病人致死的原因。
如果皮膚冰冷蒼白、乾燥無光澤及彈性、小便量減少(嬰兒看尿布量及次數)、哭泣時沒有淚水、口腔黏膜乾燥及嘴唇乾裂、嬰兒前囟門及眼眶或眼球凹陷、嗜睡、對刺激反應很劇烈、體重下降、軟弱無力、呼吸急促、心跳變快、甚至昏迷抽搐,都代表有脫水的變化。
補充水份及電解質,打點滴是個不錯的方法,但耗時、成本高、且也有注射的一些風險,因此醫界研發以適當的鈉、鉀、氯、鎂、鋁、鈣,加上重碳酸鹽比例做成「葡萄糖電解質口服液」,喝下去可以順利將水份及所含成份,送進腸黏膜,可有效代替點滴的治療效果。(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