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一般感冒時仍可以注射疫苗

   對小兒生命有較大威脅的疾病,才會被醫界優先發展出疫苗。注射疫苗,可以讓小兒在未接觸這些疾病前,先經過類似「提前感染」的過程產生抗體,下次碰到時,就不會再得病。預防這些疾病,非常重要,家長宜把握時機、排除萬難、不要拖延,可以接種就儘可能趕快接種,否則該有抗體時卻沒有,可能會使小兒身處危險中。

    人體對一般感染的免疫作用,與注射疫苗後的免疫作用,兩者並不衝突。亦即生一般小病時打預防針,疾病不會因此而變得更為嚴重,而疫苗也不會因本來有病而效果不佳。如果感冒時不能注射疫苗(因為有危險),那麼注射疫苗後第二天才感冒,不是同樣有危險?這時疫苗又不能「抽」出來,小兒豈不隨時充滿危機?

  醫護人員在幼兒有普通呼吸道感染時,暫緩注射疫苗,最主要是避免診斷混淆。因少數疫苗接種後會發燒,生病時如接種而發燒了,恐不易分辨是感染的燒、或只是疫苗的反應;另外因感染疾病本就可能逐日有變化,但注射疫苗後如剛好出現新症狀或惡化,家長常會歸咎是打預防針才如此,為減少誤會,才有「感冒不能打預防針」的保守作法。衛生署預防接種手冊早已規定:感冒可以打預防針。其實只要在疾病急性期(最初幾天症狀還不穩定),或正在發燒時暫緩接種即可,如僅有咳嗽、鼻水這類普通症狀,都可以接種而安全無虞。(王英明)

一線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