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幻象鳥擊」、「大陸民航劫機」和「埃航空難」聯想到的耳疾】
歐氏管功能不良 動暈症 飛行員眩暈
葉大偉 醫師
沈寂許久的大陸劫機事件,又再度發生。從七十二年至今,中國人民挾持民航機到台灣的次數高達十數次之多,一度甚至一週之內發生三起劫機事件。這些日子來,打開報紙一看一會兒是幻象
2000
鳥擊事件,一會兒又是大陸劫機遺回事件,再加上前陣子的前美國總統甘迺迪之子的空難和埃航從紐約飛往開羅的波音七六七客機墜機事件等可說都是飛機惹的禍。除了鳥擊、劫機和空難這些駭人新新聞外,在耳鼻喉醫師的眼裡,這些竹蜻蜓還會有那些病變呢?以下就是簡單介紹一些和飛行有關的耳鼻喉疾病,有歐氏管功能不良、動暈症和飛行員眩暈症。
●歐氏管功能不良
耳朵可分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份。外耳包括外耳道可和外界相通;中耳指耳膜和內耳間的空腔,靠著歐氏管鼻腔相通;內耳,則有淋巴液和腦脊髓液相通。外耳和內耳承受的壓力和大氣壓力一樣,而中耳腔則靠著歐氏管的開閉來調節壓力,若是歐氏管功能失調無法正常開啟,就會產生耳脹或耳閉塞感。
原則上說來,空氣由中耳腔漏出鼻咽腔較容易;而要由鼻咽腔進入中耳則較為困難。這也是為什麼耳閉塞感容易在下飛機時發生,而醫師都會建議病患在下飛機時做些咀嚼口香糖、吞口水甚至主動地閉鼻吹氣。當飛機起飛時的壓力就大過外界壓力,空氣很容易地由中耳腔漏出到鼻咽腔外,所以不會有不適的感覺。但是當飛機下降時,由於外界壓力漸增,外耳和內耳壓力也跟著增加,相對地中耳腔就呈現負壓現象,病患會感覺耳脹難受,好像隔了一層膜般地不舒服。前面提到空氣要由鼻咽腔進入中耳較為困難,所以儘管病患採取咀嚼、吞口水或閉鼻吹氣等措施,仍有可能無法讓足夠的空氣進入中耳腔,耳閉塞感於焉產生;甚至有少部份病患會因用力過猛而造成外淋巴婁。
「歐氏管」或稱「耳咽管」是指連接鼻咽腔和中耳的一條小管,前三分之二為軟骨部而後三分之一為骨部。它有三大功能:
1. 換氣功能, 讓空氣進出中耳腔以平衡壓力;
2. 排泄功能,讓中耳腔的積液能夠排出到鼻咽腔;
3. 保護功能,防止鼻咽腔分泌物和音壓侵犯中耳。
在平時,歐氏管大都是關閉的;只有在做咀嚼、吞嚥或打呵欠等動作時,因為促使堮帆張肌收縮才會打開。歐氏管的管腔覆蓋著一層黏膜,黏膜上的纖毛有排除分泌物的功用,若乘客有上呼吸道感染、鼻過敏症或接受過放射線治療,在搭飛機時往往更容易發生耳脹的情形。對於上述上呼吸道感染或鼻過敏對乘客,可於飛機起飛前和降落前各服用一顆抗組織胺,減少分泌液消除腫脹;至於平時有歐氏管功能不良或因鼻咽癌而接受過放射線治療致漿液性中耳炎者,甚至在上機前一天施以鼓膜切開術,預防耳脹的發生。一般說來,短程的飛行較易造成耳脹;而長程飛行允許飛行員慢慢地降落,較不會產生耳脹。
●動暈症
動暈症( motion sickness )可說是一種反射性眩暈,是由陸海空各種可能的交通工具動搖震盪引起半規管耳石器異常衝動導致眩暈、噁吐等症狀。誘發的原因很多可分內因(如疲倦、感冒、飲酒、睡眠不足或腸胃不適等)或外因(交通工具過度動搖,刺激了三半規管和耳石器;視覺刺激引起的「知覺衝突」如船上看波浪狀的海面、搭火車看窗外景物;五官刺激如聞到油味、看到人嘔吐、聽到引擎聲等)。上面這些原因共同促成了動暈症發作的預備狀態,引發了自律神經失調產生以下的症狀:噁心、嘔吐、胃部不舒服、冒冷汗、步態不穩、心跳加快、血壓昇高、頭暈頭痛。
要預防動暈症當然首先要避開前面提到的內因和外因,
必要時可於上路前 30 分服用 Bonamine,若等到動暈發作才服用則全無效果。若途中仍有噁心等症狀,可開眼注視一公尺前之目標物,讓中樞神經的視力固定抑制來壓制症狀。藥物治療一般給予抗組織胺和抗乙醯膽鹼來鎮定自律神經,每一療程
3 個月。
動暈可經後天訓練而獲得改善,如漁夫、太空人和飛行員等對動暈都已非常適應了。
●飛行員眩暈
根據飛機失事的統計數據,約有一成五的空難和飛行員的所謂「飛行員眩暈」有關。它是指飛行員在空鄉對飛機位置的錯誤認知,目前則通稱「空間迷向」,專指在空中發生的前庭錯覺。
人體的平衡靠著「視覺」、「本體位覺」和內耳的「前庭」功能來維持,內耳的前庭感受器共有兩種五處,包括每個三個半規管的壺腹塉(
crista ampullaris )共三個和耳石器(圓囊、橢圓囊)的斑點( macula
),其中三半規管負責角加速度、角減速度如旋轉、俯仰及側滾這些非直線運動的感覺;耳石器中的圓囊負責上下,而橢圓囊負責前後的直線加速度或減速度運動的感覺;等速度則不會剌激前庭系統。內耳前庭把人體受到的重力和加速度的剌激傳到中樞神經系統,首先傳到腦幹的前庭神經核(
vestibular nuclei ), 再整合眼球和本體感受器傳來的訊息,
並傳送到五個部位:
1. 大腦皮質,解釋頭位和認識方向。
2. 小腦,負責肌肉協調作用以維持平衡。
3. 眼球肌肉,以保持視域。
4. 脊髓,可保持肌肉張力以維持姿勢。
5. 迷走神經核,維持正常胃腸蠕動。
人體若有病變影響了正常的平衡系統,前庭神經核接受了不平衡的訊息則會發生以下的狀況:
1. 大腦皮質,解釋為頭暈、眩暈。
2. 小腦,會導致運動失調( ataxia)。
3. 眼肌神經核之興奮而引起眼振( nystagmus )。
4. 脊髓之興奮而引起正位反射( righting reflex )。
5. 迷走神經核之興奮而引起反蠕動導致噁心、嘔吐。
此外小腦還會發出訊號來壓制正常側內耳前庭的功能,使左右側不會那麼不平衡,以促進中樞神經的代償作用。
在晴空萬里的日子裡飛行,飛行員就只憑藉著「視覺」即可掌握空間定向;但在惡劣天氣視線不良情況下,「本體位覺」和「前庭」就取代了「視覺」來作空間定向,但之前提過的前庭感受器包括三半規管和耳石器(球囊、橢圓囊)已因飛行中的不斷變化的加減速度無法正確地傳達人體當時的真正空間位置,如此即造成了所謂的「空間迷向」。空間迷向又可分為四種,介紹如下:
1. 體旋轉錯覺:又稱「死亡螺旋」,發生在飛行員於連續轉彎後改為平直飛行,此時三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由於慣性作用還會沿著原先轉動的方向流動幾秒,如此卻向前庭神經核傳遞了錯誤的訊息。飛行員已經改為平直飛行了,但感覺上卻是在轉彎著。倘若不知道此時的「三半規管」已不可信賴,無法當下藉「視覺」的主導作用(地平線或視界參考物)進行矯正或利用改飛儀表來克服的話,就會依飛行員本能的反旋轉錯覺再改正,如此使得飛機持續打轉直到墜落。
2.體動力錯覺:是指飛機剛加速起飛時,在加速前進的剎那會有機頭上仰的錯覺,這時看到的目標物都會向上方移動;相反的,在飛機突然減速時,飛行員會產生機頭下滑的錯覺,此時所看到的目標物則呈向下方移動。
3. 科里奧利氏錯覺:
最容易在飛行員回頭察看或作低頭動作時發生,我們知道水平半規管負責旋轉,前半規管負責俯仰,後半規管負責滾轉,三個半規管互相垂直。
若人體沿 X 軸作順時鐘迴轉,而頭部向 Y
軸轉動時,會因科里奧利氏加速度的作用, 產生了向 Z
軸轉動的錯覺。因此飛行員在作角加速度動作時,頭部必須保持
固定,不得任意動頭,如此方可避免定向錯誤。
4.傾斜錯覺:當飛行員向一側緩慢傾斜時,剛開始半規管因角加速度還小,並沒有飛機已經傾斜的感覺。而當從儀表中發現機身偏斜,此時突然依儀表指示快速將飛機改平,飛行員會產生飛機仍向反方向傾斜的錯覺。
半導體業創造了台灣經濟的奇積,而新竹科學園區更是科技重鎮造就了許多的年少金貴,搭乘飛機高來高去,國內國外往來奔波更是常事。我的門診裡常常遇到這些病患問我一些有關搭乘飛機後出現的耳疾,希望以上介紹的歐氏管功能不良和動暈症,對一些「飛機族」有所助益;至於飛行員眩暈症,除非你想自已開飛機,否則大概遇不吧。
葉大偉耳鼻喉科網站:http://wwwhome.fancy.com.tw/~yeh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