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積水症狀之治療(積水起因於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童)

一、藥物治療

  1. 抗生素連續投藥十至十四天,約半數病患的症狀會消失。
  2. 接下來,再施以近兩個月、不用抗生素的後續治療,經此後續療程,約有八成五至九成病童可望痊癒。
  3. 所剩一至兩成療效不佳病童,則可考慮把中耳腔內的積水吸出,必要時可裝置中耳道氣管,使他們中耳腔黏膜在正常氣壓下恢復功能,進而改善聽力。

二、中耳道氣管導管的置放

    置放於中耳道氣管的導管。大都是多種材質製成的中空小管,通常於施行耳膜切開、積水抽吸乾淨後,才將此管卡在耳膜上,任其自行脫落。自行脫落的時間,由數周到一、兩年不等。

     除了上述藥物治療及氣管置放外,通氣法、腺樣體切除術、鼓膜穿刺術也都是可供選擇的外科療法。

三、通氣法

      治療及檢查用的通氣法相同,都是藉由氣流原理將管腔打通,但同樣不適用於年齡過小的病童。

四、腺樣體切除術

    腺樣體一且是幼童中耳積水的主要病因,不論是直接堵塞耳咽管,或是壓迫管壁而致病,置放中耳導氣管的同時,施以腺樣體切除術,向來被醫界認為是最有效的治療模式;不過,此法不適用於唇顎裂病童,免得因顎咽閉鎖不全而使病情加重。

五、鼓膜穿刺術

    鼓膜穿刺術,相較之下,以空針經由耳道直接穿過耳膜抽取中耳積水的鼓膜穿刺術,則無此顧慮,而且也比較適用於急性或亞急性患者,但若需一再穿刺治療,恐怕就需考慮改以中耳道氣管導管的置放。

    其實。除急性中耳炎有可能併發中耳積水外,慢性中耳炎所導致的耳朵流膿、聽力障礙等症狀,有時也易被誤認為中耳積水的表徵。這些慢性中耳炎患者的耳膜大都有破損,有些則有耳膜內陷情形,若是如此,外科手術治療大概免不了。根據統計,經此常規的外科手術後大約九成的患者耳膜可恢復完整,七、八成患者聽力可有效改善,且後遺症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