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九:
我的腳被「小黑蚊」叮得全是包,在台灣,每年春夏秋到戶外,人們常被一種微小的吸血性昆蟲所侵襲,由於這種蝨子又黑又小(成蟲長的一.五mm),所以國語俗稱「小黑蚊﹞,閩南語有「烏微」、「烏微仔」、「烏微蚊」「微﹞的閩南語發音為bui、「烏su1蚊」、「烏Su5蚊」、「烏suh4蚊」(suh4即閩南語「吸」的意思)、「小金鋼」、「烏頭狗」等稱呼。
雖被稱為「蚊」,但「小黑蚊」並不真的是蚊子,其屬蠓科(Ceratogonidae),學名為台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下圖一)而蠓是吸血性雙翅昆蟲中個體最小者。由於台灣鋏蠓郡是成群地丟盯人,所以病人往往在四肢暴露的地方出現成群的包。(下圖二)
台灣鋏蠓棲息於戶外,灌木叢、雜草堆、竹林、檳榔園、茶園、甘蔗田、花生田、甘薯田等處皆可見其蹤跡,每年一月開始,成蟲密度逐漸生高,棲群密度以六至八月最高,以大、七月為高峰,此後漸降,而十月至十一月又產生另一高峰,全省多處地方均可見到。民眾如於假日出遊,去郊外、鄉下、風景遊樂區或有山有水的地方,回來後在四肢出現成群且劇癢的紅疹,大概都是「烏微」的傑作。
圖一 小黑蚊的實際大小如本圖
圖一
圖二 被小黑蚊叮後,常於四肢的皮膚出現成群、劇癢的包
圖二
(本段內容承蒙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李學進副教授提供資料,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