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是近年來新興傳染病之一,只要感染 一百個細菌
就可能發病,並會引起嚴重的合併症。

     西元一九八二年美國爆發出血性結腸炎後,確認引發腹瀉病原菌為大腸桿菌(
E.coli),主要血清型為 0157:H7。

    該病潛伏期約二到八天,以十歲以下小孩及老年人較常感染,疾病早期會出
現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出現嚴重腹瀉,平均每天腹瀉次數從三次到卅次,
血便症狀從輕微潛血到嚴重大出血都有,兒童並可以出現溶血性尿毒症候群,
嚴重者可能導致須長期洗腎或死亡,死亡率約三%到五%。

    在國內,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為第三類甲種法定傳染病,民國八十八
年起納進傳染病監測系統。依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至今通報疑
似病例共計十九例,分別為八十八年的一例,八十九年十二例,及九十年約六
例,但檢驗結果均為陰性,國內尚未有確認病例。

    近年來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曾在美、日等國造成大規模食因性感染,大多經由未煮熱的肉品或未經滅菌的果汁、乳品所引起。日本於一九九五六年曾經發生逾萬人感染、十三人死亡的重大感染事件,追溯其感染原,為生食道牛隻糞便感染灌溉水的苜宿芽引起。在美國平均每年有一萬到二萬人感染。

    研究調查顯示,0157大腸桿菌為牛隻腸道的正常菌叢,由於引起發病的治病菌量極低,且大多數的患者均是食用未煮熟食或污染的牛肉,特別是牛絞肉,牛奶、飲用水或果汁;另外,在看護中心、托育中心、游泳池及海水浴場等由於人與人接觸頻繁,也有可能傳染。

國內首次確定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併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900827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疫情初步調查,目前尚無擴大之虞。900901

()月三日表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疫情最新檢驗情形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