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與SARS

王英明

從報導中大家都知道,SARS病人會發高燒且可能有喉嚨痛、畏寒、頭痛、疲倦、身體痠痛或腹瀉,看起來跟「流感」症狀很相似,接著發生乾咳、氣喘、缺氧、肺炎,一至二成病人會造成呼吸窘迫,需要使用呼吸器。實驗室檢查有血小板及淋巴球降低變化。大部份病人X光檢查,肺部會有局部或廣泛性、間質性浸潤。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發佈SARS定義,病例分為兩種,一是「疑似病例」,條件是病人於2003年2月1日以後出現38度以上高燒,及一種或以上之呼吸道症狀包括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難,且病發前10天內,曾到有SARS病例集中地區,或曾與診斷為SARS之個案親密接觸(照顧個案或共同居住、或直接接觸呼吸道分泌液體液)。另一種是「極可能病例」,即「疑似病例」X光檢查後發現有肺炎,或有呼吸窘迫症候群。至於最後的確定,需要進一步其他佐證才能診斷。

SARS2003年2月1日才開始有的一種新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原因還未最後確定(很可能與基因變異的冠狀病毒有關)。嚴格而言,SARS的散播率,要比流感低很多。死亡率為百分之三至四,其實與流感也差不多,在美國因流感而死亡者每年有一至四萬人。然而此病為什麼特別可怕呢?

許多已知的呼吸道病毒,像冬天的流感病毒,在地球已存在了一段時間,多數人(尤其成人)都已感染過而有基本抗體,只要無大突變,感染了不一定會發病,發病後一般都不致太嚴重,除非是本就有一些心、肺、腎、糖尿病等痼疾的病人,而且病毒在短期內就可鑑定出。另外依常理臨床上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極少有機會很快被病人感染(否則還有誰敢從事醫療工作?)。即使是照顧病人的家屬,亦不是那麼容易就被傳染,亦不曾聽說全家幾人都同時得肺炎而住院的。

但此次「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已經爆發兩個月,確實病因無法立即查出、眾說紛紜,而死亡的病例都是原本很健康的人,並不是屬於容易產生呼吸道併發症的高危險群,竟然感染後致死,相當令人訝異。而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紛紛被感染,且有醫師已死亡,病人家屬被傳染的病例也甚多。這些不尋常的現象,使得此症候群倍受重視,也引起極大的驚慌。而SARS既是屬病毒感染,特效藥可說闕如。

過去所說的「非典型肺炎」,是相對於以肺炎球菌為主所造成的細菌性「典型肺炎」,所做的診斷分類。由於在X光片呈大葉型發炎陰影的「典型肺炎」,多能以盤尼西林治療,1952年醫界發現另一種無法治療,而在X光片呈廣泛細紋浸潤型的肺炎,就名之為「非典型肺炎」。這種肺炎雖無法以盤尼西林治療,但毒性過去此型肺炎較低,死亡率不高,病人也不一定發燒,且以兒童或群聚的年輕人為主。後來發現是一種叫黴漿菌的病原體引起,有一陣子如診斷為非典型肺炎,主要就是指黴漿菌肺炎,可用紅黴素治療。不過最近卅年來,披衣菌、退伍軍人菌、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陸續被認為也是造成非典型肺炎之病原。

非典型肺炎,其實是目前臨床很普遍的一種病,此次SARS病人剛開始之X光變化,也屬一種「非典型肺炎」,不過由於其病人皆是健康成年人,不是兒童或有慢性病的老人,而感染後之嚴重度與過去所謂非典型肺炎不一樣,因此暫時必須採用「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之新診斷名之,以與目前之一般非典型肺炎有所區隔。將來如病因、病理真相大白,說不定會改用更明確的其他診斷名,例如「冠狀病毒肺炎」。

感染SARS必須與確定病例,在短距離內、長期親密的接觸才會發生。台灣的防疫措施,可說做得非常不錯,至現在為止只有境外感染及醫護人員、家人之可能感染病例,尚未有社區感染跡象,對防疫單位及人員,我們應該給最大掌聲,對有些媒體的錯誤炒作,亦應理智冷靜面對。

台灣至今尚無真正的SARS「確定病例」,而「極可能病例」僅13人。由於政府已將SARS列為法定傳染病,醫師在怕受罰的因素下,勢必有「過份診斷」行為,所以很多報告病例其實很可能只是流感而已。部份媒體觀念不清,有的還錯把「極可能病例」報導為「確定病例」,或將「報告病例」擴大解釋,因此增加造成大眾不少惶恐。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由從此次的感染風暴學習到,一般呼吸道感染包括感冒,其實與SARS相同,都是人與人的接觸而造成傳染,並非「吹風」、、「被子沒蓋好」、「冷氣太強」、「淋雨」的緣故。所以要預防呼吸道疾病,不管感冒或SARS就不要常用手碰鼻子、不要去人多的密閉空間、與病患保持距離、要多洗手、必要時戴口罩,而不是採取注意保暖、添加衣服、頭髮要吹乾等無意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