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體溫防疫是最高藝術或神話?

 

       發燒是指核心體溫超過38度c,平均體溫的共識是1868年用腋下的溫度計測量的37度c,目前對正常體溫的範圍共識是

腋溫:34
.7度c∼37.3度c,
口溫
:35.5度c∼3.5度c,
肛溫
:36.6度c∼37.9度c,
耳溫
:35.7度c∼37.
5度c。

       沒有額溫的資料,不同地方量到的溫度,不能推測另一個地方的溫度,。如肛溫和腋溫不一定相差0
.5或1度c,要測得較準確的體溫應是量同一個地方.同一種方式。發燒的原因最常見是感冒是由微生物感染所致但外界溫度太高(中暑),運動後和吃飯後體溫也會升高。一般感冒後會發燒3∼5天,經由身體的體溫控制機轉和退燒藥都會讓體溫回覆正常。

 

依照2003年統計機場港口量體溫來管控SARS病人不在各國間流動,包括加拿大、中國、香港、台灣共實施4千萬人次的量體溫,沒有檢測出一例SARS病人加拿大有4SARS病人仍入境3SARS病人出境。政府因應新流感流行要量體溫篩檢有流感的人這是理想境界,現在要量出正確“核心體溫”又能大規模測量,目前沒有此種體溫測量儀器。

 

當紅的耳溫槍或紅外線體溫儀都需要“正確“地使用才能獲得“近似“核心體溫, 量耳溫不是放在耳道口按一下即可,耳套很昂貴(用保鮮膜是不準的),耳溫槍能耐受多大量的測試也不清楚,做為大規模的體溫篩檢方式似乎成本太高且耗時。至於額溫測量是測表面皮膚溫度,受身體流汗、化妝、生病狀態和外界環境溫度影響極大,其準確性就更不用說了,其準確性根本沒有研究確實 效果頂多跟手摸額頭一樣,參考用罷了。新流感不是只有發燒時才有傳染力,在潛伏期就已有傳染力,不一定全程都會發燒,吃藥也會退燒。政府鼓勵全民量體溫,每個地方做法都不盡相同,不僅沒有篩出真的新流感,反而浪費人力、金錢。

 

        新流感流行,量體溫防疫措施,讓民眾聞「發燒」色變,個人建議發燒是一種症狀,不是疾病,發燒不見得就是新流感可能是其他疾病或脫水,發燒是正常的身體的抵禦微生物的反應,有些是有益的,縱使體溫到42度c如不是感染到中樞神經系統也不會造成腦部受損。父母應該要治療發燒造成身體的不適而不是體溫超過多少才要治療。體溫是一項參考資料,不必很準確測量,不是體溫很高就表示病症嚴重。H1N1新型流感的症狀和一般流感是一樣的,症狀包括咳嗽、發燒、喉嚨痛、頭痛、疲倦、流鼻水、肌肉酸痛等等。一旦病程出現下列

(1)嚴重嘔吐

(2)意識不清

(3)精神不好

(4)異常哭鬧

(5)沒有小便、嘴唇乾

(6)嘴唇發紫

(7)呼吸急促有喘鳴聲

(8)抽筋

(9)臉色蒼白、盜汗

(10)三個月以下發燒的嬰兒,

  ( 1  1)胸痛,就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量體溫防疫不僅沒有科學根據,又已造成學校和家長和學生的混亂的景象。教育單位請多利用學校,教學的機會提供正確的防治傳染病的知識,只重視停課和量體溫,學生和家長不恐慌才怪。政府一直強調用量體溫監測新流感,盲目地量體溫是最高藝術或神話?

 

莊凱全兒科醫師 曾任衛生署防疫處科長

 

莊凱全兒科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