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 伴隨呼吸道症狀 還是腸胃炎 不是腸胃型感冒

 


 

王英明  醫師

 

       近月有腸胃道症狀的病人,無論大人小孩,都增加了不少。據疾管局分析,這些「腸胃炎」的主要病原,是輪狀病毒及諾羅病毒(以前所謂類諾瓦克病毒)。但病人及部份醫師,對這類疾病卻以「腸胃型感冒」來稱呼。一個例子是,萬芳醫院小兒科醫師在自由時報指出,該院200多名小兒腹瀉病人,有六成以上是腸胃型感冒。

 

     不過,正統醫學是沒有「腸胃型感冒」這種病的。

 

     不論任何診斷,在尚未有明確的進一步檢驗前,都只是臨床醫師根據經驗所做的臆測。

 

     在醫學上得了「感冒」( commom cold),是指病毒由呼吸道侵犯後,而有鼻炎(包括打噴嚏、流鼻水、鼻塞)、輕微咽部的不適(乾、癢、異物感),病人沒有發燒(幼兒可能有一、兩天微燒)、疲憊,痠痛等全身的不舒服,咳嗽也不多,且一週就會好轉。換言之,病毒只在「上」呼吸道作怪,病人雖用了很多衛生紙擤鼻涕,很難過,但不會痛苦到請假。

 

     「流感」(  flu)則是指更強的流感病毒,進入人體後,在「上、下」呼吸道都肆虐,結果使病人有高燒、流鼻水、咽痛、嚴重咳嗽(因侵犯了下呼吸道,多有病毒性支氣管炎),病人有全身性不舒服,常須請假,病程也久一些。

 

    「腸胃炎」(Gastroenteritis)(主要是大小腸發炎)的症狀,當然是嘔吐、腹瀉、腹痛,有時會發燒及身體痠痛,甚至脫水、全身無力,這是因吃下了受病毒/細菌(或分泌的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手、食具不潔而引起,總而言之,是「病從口入」。

 

      許多人把身體受感染後的不舒服,一律錯以感冒兩字籠統稱之。所謂「腸胃型感冒」的非正統說法,就是對感冒的定義不清或濫用所致。

 

     其實病人如有確定的腸胃道症狀,就應該診斷為「腸胃炎」,不宜因病人同時有流鼻水、咳嗽,就說是「腸胃型感冒」。從定義而言,感冒是由呼吸道感染,而且呼吸道的症狀一定要非常明顯。不過輕微流鼻水、咳嗽本就是部份人在平常好好的時候,多少會有的,不能說「腸胃炎」病人,剛好有點呼吸道症狀,就硬要說是「感冒」引起,卻忽視了主要症狀還是拉肚子及嘔吐。也不能因某些腸胃道病毒會經由呼吸道散播,就說是「感冒」。更不能因有發燒,就說是呼吸道感染,因為「腸胃炎」病人的發燒機會也很多。

 

      呼吸道感染會造成腸胃道症狀的不太多,特別是大孩子或成人。醫界過去有人用「腸胃流感」(Gastric flu)的診斷,是指香港曾有某些嬰幼兒在感染時,以腸胃道症狀為主,培養出來卻是流感病毒致病。事實上流感病人多少會有腹瀉現象(尤其是小兒),2009加州型H1N1新流感也有此特點,但症狀應該還是高燒、流鼻水、咽痛、嚴重咳嗽為主,否則就不該診斷為「流感」了。那些所謂「腸胃型流感」的小病人,也是要經病毒培養發現流感病毒,最後才診斷是流感。但如果沒有培養證實,臨床上還是只能稱為腸胃炎。

 

      即使醫學上曾有人使用「腸胃型流感」」(Gastric flu)字眼,但不等於也有「腸胃型感冒」(Gastric common cold)這病名,流感與感冒畢竟是不一樣的病。

 

     雖然治療上,其實並沒有太大差別,都是治標而已,但身處21世紀的我們,不該再使用「腸胃型感冒」這種教科書上沒有的,或為配合病人容易了解的含糊名詞。換句話說,在呼吸道症狀明顯時,雖有輕微腹瀉,還是須診斷為感冒或流感等病;在腸胃道症狀明顯時,雖有些鼻水,就要診斷「腸胃炎」較合理。

 

     如果連拉了肚子56次以上,仍要說是「感冒」引起,所以說是「腸胃型感冒」,所以就要由耳鼻喉科醫師治療 ( 台灣病人認為呼吸道感染,必須由外科系統的耳鼻喉科醫師處理才會痊癒,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怪事 ),我們真不知道,何時才有「腸胃炎」這種病?如果台灣醫師可以發明一種叫「腸胃型感冒」的病,而且已變成連醫師都朗朗上口的正式名稱,我們是否也可以發明一種叫「感冒型腸胃炎」的病名?那麼臨床診斷就變成一團糟了。我們離開醫學院後,就可以脫離教科書原則,隨心所欲,則當年我們受學院教育有何意義呢

 

(作者為台北市王英明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