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利飲食」 Dietary to Avoid Dialysis (DTAD)
簡單控制飲食 ,
9成慢性腎臟病患飲食控制錯誤
「腎利飲食」 Dietary to Avoid Dialysis (DTAD) 慢性腎臟病患 簡單控制飲食
全台約1/8民眾為慢性腎臟病患,罹病人數約270 萬人。
有鑑於慢性腎臟病患飲食控制不易及營養攝取認知不正確,台灣腎臟醫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共同推出腎利飲食,包括以下四種重要營養攝取觀念。
營養一:控制蛋白質攝取量:
罹患慢性腎臟病,腎臟無法將身體所代謝的含氮廢物排出體外時,適度的降低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減少廢物產生,而在腎功能進展到不同時期,對蛋白質攝取量的控制也不同,必須要注意若是蛋白質量攝取量不足,也會讓病患曝露在更高的死亡風險中。
營養二:低GI飲食,維持穩定血糖:
若慢性腎臟病患同時罹患糖尿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併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死亡率增加,讓醫療照護和營養管理的難度升高,最好能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或營養補充品。若是食物沒有標示GI值,選擇時可以掌握「纖維愈多、GI值愈低」的原則。
營養三:攝取好油脂:
慢性腎臟病患並不是少油就好,因為少油反而會造成熱量不足而缺乏飽足感,反而不利於維持血糖穩定。油脂上的選擇,應該要減少攝取不利於心血管的飽和脂肪(如動物性脂肪) 與反式脂肪,改以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為佳,例如高油酸紅花子油、芥花油、橄欖油。
營養四:補充纖維:
慢性腎臟病患常有腸胃道機能的困擾、甚至是便祕的症狀,除了可以透過飲食補充纖維,也可以透過攝取膳食纖維與適量的果寡醣幫助腸道順暢,並且提高營養的吸收率。當醫師判斷疾病病程進入腎臟病晚期後,飲食控制成為延緩的關鍵,若是在飲食控制時發現無法做到所有飲食原則,可以在飲食計畫中選擇搭配營養補充品,作為飲食管理的工具。
生活習慣常影響腎臟功能,好的生活習慣造就腎利人生,而台灣腎臟醫學會訂定今年活動主題為「愛腎新主張」,結合「飲食三少 享瘦好、時時多動 腎不老」口號,呼籲一般民眾愛護腎臟應藉由 健康的飲食習慣,配合適當的運動, 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在18.5∼24,保持健康的腰圍,男生不超過90公分、女生不超過80公分,以遠離代謝症候群及預防腎臟病的發生。
好的生活習慣一定要謹記「三少三多四不」守則,飲食上做到
「三少」:
少鹽、少油、少糖,
「三多」:
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
以及「四不」的生活習慣:
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
藉由此守則,輕鬆呵護腎臟。
為了解慢性腎臟病患者對於營養攝取是否正確,台灣腎臟醫學會101年2月6日至2月17日期間,針對426名慢性腎臟病患者進行「慢性腎臟病營養認知大調查」,調查顯示約8成3慢性病患認為已落實飲食控制管理,但其營養攝取卻仍不正確。
台灣腎臟病學會理事長陳漢湘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的飲食管理十分複雜,若再加上糖尿病、高血壓的飲食控制原則,更是難上加上難,有9成慢性腎臟病患飲食控制錯誤。
根據《刺胳針》醫學期刊發表的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調查報告顯示,全台約1/8民眾為慢性腎臟病患,罹病人數約270 萬人。但其中約僅有3.54%的人知道自己罹患慢性腎臟病!大部分病患發現罹患慢性腎臟病時,疾病均惡化至需要立即洗腎的階段。而因為血糖、血壓都會影響腎臟排泄廢物及平衡水分的功能,所以糖尿病及高血壓均為腎臟病高危險群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