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兒童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是一種非進行性腦部神經損傷,也是最常見的小兒慢性神經疾病,其特別係以肢體運動障礙為主要臨床症狀。此疾造因為腦部負責運動調節的大腦皮質及其下游神經網路受到破壞,而使得運動功能失調。

 腦性麻痺有多種表現型態,如最常見的上、下肢痙攣型病人,因肌肉張力過大,造成四肢麻痺行動不良。而低張力型,則因肌肉張力過低無力,不能隨意動作。手足徐動型,係臉部及四肢有不能自主的緩慢蛇行動作。

 造成腦性麻痺的原因很多,包括有先天性腦畸型,產前、生產中或產後,缺血缺氧或感染引起的神經壞死等。此神經系統的不可逆損壞,有時也會導致視覺、聽覺、語言、智力障礙或癲癇的發生,所以病人會有多重的障礙同時表現,也因侵犯部位及程度而有不同的輕重障礙區別,如輕度者可在治療後運動功能大略同常人一般;重度者則無法行動,終日臥床、智障,需要他人照顧。

    由於小兒神經系統正處發展中,因此腦性麻痺所表現的運動障礙,或其他神經學症狀,也因發育進程而演變。典型的表現是在嬰兒期早期,常是以肌肉無力活動力不佳出現,以後一些正常動作,如翻身、坐、爬等發展開始異常,此時神經學檢查便會發現腦性麻痺的特徵。

 因此,腦性麻痺的診斷很多時候必須要觀察及門診追蹤一段時間,特別是在一歲以前,才能確定診斷,並排除其他屬於進行性的腦病變,然後始能確定嚴重的程度。談到診斷出此疾的過程,經常是先由家屬或照顧人發覺小孩與其他小孩有異而赴醫求診,也有是在例行健康檢查中無意發現。

 只要發現小孩在成長或發育中有異常現象,就應儘快帶給小兒科醫師檢查,以排除腦性麻痺的可能性。其次,治療的方式中,首重物理治療及相關的復建工作,諸如語言治療、視障處理、感覺統合等等。另有癲癇者,則需抗癲癇藥物治療,而關節畸型者,亦需配合骨科醫師診治,加上病人及家屬的心理輔導與調適,都是不可疏忽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