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床

     臨床發現,尿床在六至十二歲的盛行率有五點五%,原因與過動性膀胱、感染等因子有關,但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尿床兒並未就醫。


 小兒科醫師車參薇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小朋友夜尿比例會逐漸降低,如果年滿五歲,仍有一個禮拜尿床三次,或一晚連續尿床兩次以上,或白天有尿失禁情形者,大人就必須帶孩子就醫檢查。

 造成尿床原因很多,如大腦神經成熟較慢、尿路畸型、脊髓牽扯症候群、尿路感染、神經性膀胱、尿崩症等,在就醫時醫師們可從孩子臨床表現來推斷,並進行尿路動態學、膀胱攝影等檢查。

 比如說脊髓牽扯症候群的孩子,因為脊髓神經被不當牽扯,孩子會有尿失禁現象,家長可從孩子背上不當隆起、凹陷看出端倪,並帶他給醫師看,以進行進一步影像檢查。

 而病理性造成的尿床,則可藉由開刀、藥物來改善,原則上一個月後會有明顯的進步。但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尿床,則需父母多用心找出原因。

 尤其現值開學期,有些初上幼稚園、小學的孩子,因不適應陌生環境,夜晚便以哭鬧、尿床為表現,家長一味地打罵,常只會加深孩子恐懼感,夜尿情形將會更嚴重。

 車參薇建議對待尿床兒,家長應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幫助他們脫離尿床、自卑的日子;在飲食上含氣泡的碳酸汽水、有咖啡因成份的茶、咖啡,都容易刺激膀胱,會夜尿的小孩不宜多喝。

 在生活上,訓練孩子養成規律生活、排空尿液的習慣,有些孩子太晚進食、喝水,夜晚睡得太沈,自然增加尿床的機會;還有些孩子是因覺得學校廁所很臭,長期憋尿、少上廁所,結果引發尿路感染,反而造成頻尿情形。

 很多藥物對於改善夜尿情形都有幫助,再訓練孩子在生活、飲食的規律化,大多數的尿床兒都可告別尿床的日子。而在訓練過渡期間,家長可在孩子床褥上墊上棉墊,以利清洗,不要讓孩子依賴尿布,有問題可請教醫師。

小 兒 夜 尿

夜尿症之非藥物治療

小孩子尿床責罵無法改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