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小兒科中  似是而非  的觀念

                          王英明 醫師

 

  1. 發燒太高會把腦袋燒壞掉變自痴

    一般的發燒是不會把腦燒壞的,其實應該是:「腦子壞掉才引起發燒」,身體有了感染才會發燒。
    感染部位在腦部(如腦膜炎,腦炎),腦神經當然會受破壞.其結果可能就是白痴,

    發燒是生病以後的結果,不是生病的原因

    「發燒造成小兒麻痺」是錯的,應該是「得了小兒麻痺症所以發燒」。

    發燒引起「肺炎」也是錯誤,應該是「因肺炎所以才一直發燒不退」。

  2. 手心燙燙、嘴唇紅紅是腹內有火。

    這種想法只是純由中醫觀點解釋身體現象而已。不過以近代科學眼光看.只要小孩沒有發燒,這些現象不但失諸主觀,對治療也無意義。

  3. 發燒過度會轉成肺炎、腦膜炎

    如前所述,是倒果為因。

  4. 某些小朋友咳嗽太久變成氣喘。

    至少八成以上久咳不癒的小兒,被發現原來是氣喘病作怪,不過他們是因為有氣喘,所以才會咳那麼久,而不是咳嗽太久才變氣喘。

  5. 因為喉嚨發炎所以才咳得很厲害

    咳嗽最主要原因是支氣管或肺有過多分泌物,跟喉嚨幾乎沒什麼關係,咳嗽一定要用到喉嚨,因此喉嚨曾有痛癢感.單純的喉嚨發炎是不該有咳嗽的。

  6. 因吹冷氣、玩水、洗頭、喝冰水沒蓋被才得感冒。

    感冒及其他許多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及少數細菌侵犯呼吸道所造成,與吹風、沒添加衣服並無關係,日常生活接觸冷的機會頗多.事後沒發生什麼問題就忘了曾接觸冷,而一旦出現感冒現象,很自然就馬上有自以為是的聯想。

  7. 長牙齒會發燒。

    西醫觀點很少認為長牙與發燒有關,長牙過程要兩年,即使會發燒也相當相當經微.小兒發燒絕不要考慮長牙的問題。
  8. 很會流汗是人比較虛、比較散。

    小朋友因體表面積小,須要流更多的汗來調節體溫,另外也因好動,而父出又很愛為小朋友穿過多的衣服,所以較多汗,此與人虛不虛沒什關係。

  9. 肚子大就是有蛔蟲。

    小兒由於大、小腸都有氣(成人小腸不該有氣),又因體型發育過程,多數看來都鼓鼓的,不是有蟲,有無蛔蟲,驗大便即知。

  10. 學講話口齒不清,是因沒剪舌繫帶。

    其實舌繫帶過緊會影響說話而須挨一刀的非常罕有,口齒不清主要是腦部語言發展或是聽力的問題,跟舌繫帶不相干。舌頭能吐出超過牙齦,都不是「舌繫過短」。

  11. 嬰兒剛出生就要喝「退胎水」,以免黃疸。

    「退胎水」.過去是一些青草,現多只是葡萄糖水,對黃疸毫無作用,吃多還會造成低血鈉症而引起痙攣。


  12. 嬰兒鼻塞「有痰」,在喉嚨打鼾就是感冒。

    正常新生兒多數有鼻塞現象,可能持續到三、四個月大,是因鼻孔較凹陷、頸短或有鼻屎,亦不須要去「抽痰」。

  13. 喉嚨發炎要洗喉嚨才會快好。

    全世界像我們民眾這樣在呼吸道感染時,不看內兒科或家庭醫師,而非得去「洗喉嚨」不可的,大概只有台灣了。其實病毒或細菌那裡洗得掉呢。

  14. 小朋友長疹一定是麻疹引起。

    事實上會造成疹子的病不下七、八十種。

  15. 每次打預防針,不是哭鬧就是發燒,乾脆不打就沒事。

    所有預防針中其實只有三合一疫苗比較會有反應(非細胞型反應少了很多),其他都不多或極輕微,有許多所謂「反應」根本是剛好另外而其他疾病。

  16. 感冒一定要打針才會快好。

    愛打針的人以為打針效果快,不過呼吸道感染疾病有一定過程,打的針劑沒幾小時就被代謝掉,對整體病情並無幫助。

  17. 六個月大一定要換奶粉。

    先進國家並沒何所謂較大嬰兒奶粉,其實六個月嬰兒換不換奶並無所謂,重要的應是副食品的添加。

  18. 舌頭上一塊塊白苔是因胃火。

    這也是中醫的理論,這種變化有很多是不須理會的地圖舌、有些只是免疫失調的暫時現象。

  19. 感冒不可以打預防針。

    其實只要不是正有嚴重疾病、高燒、非常虛弱、必須住院、或在服用類固醇.都可以照常注射疫苗。

  20. 錯誤的育兒觀念還有很多,建議家長應多看些保健書籍,或常向您的家庭醫師、小兒科醫師討論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