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B肝疫苗接種政策建言
莊凱全 醫師
國內 B型肝炎防治及研究,在台灣的前輩和國外的專家共同合作下,的確有著輝煌的成果,也受到國際重視。官方在宣揚國內 B型肝炎防治成效也不遺餘力,「國際肝炎與肝癌學術研討會」才剛落幕。不過,最近在門診接到不少人
關切,提到目前國中一年級新生有不少人雖接種完整 B型肝炎疫苗,卻沒有抗體(保護性抗體),要怎麼辦?
經個人了解,有些醫師建議補接種三劑;官方的答覆是要這些人到肝病門診去就診,或建議補接種一劑即可,或乾脆不必理會。這些作法都有偏頗或沒有了解真正的問題何在。可見雖然政府把肝炎防治視為重點,現已功成名就,就出現鬆懈的心理。這是由於學校體檢有抽血驗 B肝抗體,才暴露出 B肝疫苗的接種策略有缺失。
B 型肝炎疫苗接種在台灣已實施十七年,但大規模全面實施是民國七十五年才開始, B型肝炎疫苗的接種效果相當好,不管是不是高危險群,都有89%到%%約有效率。不過,早期是血漿疫苗,後來是基因重組疫苗,純度和安全性更好,效果應會更好.。由於是死疫苗,依理論,抗體在接種後五年會下降很多;卻不一定失去保護力,因為體內有記憶細胞可以在B型肝炎病毒入侵體內時,迅速產生抗體保護免於感染。這是理論如此,經過最近台大的追蹤十五年的研究,有保護抗體的一組其自然感染是2.9%,B肝表面抗原陽性率是0.7%,保護抗體陽性率是75.8%。不過,據說有些國一的班上卻一半已沒有保護抗
體,要如何處理?不是只建議接種疫苗即可,其中的原因似乎有一些需要釐清。
在官方要聞肝炎委員會商討以前,針對已接種 B肝疫苗,十四年後才發現沒有保護抗體者,個人有些建議供作參考。
首先,接受RIA或EIA檢驗 B型肝炎核心抗體(Anti—HBC)lgG,若為陰性,可補接種一劑,不放心的家長可在孩子注射一個月後測抗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
HBS),再決定要不要再接種,不是一次就決定注射三劑。
如果檢查是(Anti—HBC)lgG陽性,表示已有自然感染,再注射 B肝疫苗也沒有用。
(作者為嘉義市開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