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盲腸炎  讓人難以捉摸

                  謝坤川醫師

 這種最常見的腹痛原因,一旦發生在老人、小孩身上。徵兆往往模糊難辨。因此,誤診率也特別高-不能掉以輕心。

  盲腸炎從一八八六年文獻上提及,至今發現已超過一百年;但由於它症狀多變,即便是外科領域最常見的手術,根據統計,美國每年有二十五萬個病例,卻有高達20%是被誤開的正常盲腸,另有20%則出院還不知道是盲腸炎;故末診斷出的盲腸炎,在美國佔醫療訴訟的最大宗,而總索賠金額高居各種疾病的第五位。無怪乎,筆者有一同學當住院醫師,開過第十檯盲腸炎時,信心滿滿,自誇刀法迅速、俐落;數年後,當到總醫師時,已開過一百餘檯盲腸炎,反而自謙,每遇盲腸炎,總會心驚膽戰。

  盲腸炎是急性腹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每人一生中平均有7%機率會發生盲腸炎,以十至三十歲最多,而五歲以下及五十歲以上則相對少見。容易因症狀非典型而延遲診斷或被誤診,發生併發症的機率也較高。男性一般此女性易得盲腸炎,但女性在三十五至四十四歲之間,常在施行其他腹部手術時,盲腸順帶一併切除。

  盲腸炎原因大都是闌尾在盲腸的出口受阻,繼發細菌感染所致;但另有30%病例未見阻塞,其發炎可能因病毒、寄生蟲或細葡感染、創傷或開刀後糞便滯留所致,診斷時,需區別的病況不下數十種,重要的有膽囊炎(偏右上腹痛)、潰瘍穿孔(移動會更痛)、憩室炎(可觸診到腫塊)、小腸部分阻塞(腸蠕動加快")、腸穿孔(腸蠕動變慢),最重要的診斷利器還是詳細的病史及理學檢查。

  難以界定範圍、卻漸增漸強的腹痛,是典型盲腸炎首先出現的症狀,通常先是心窩處或肚臍周圍模糊痛,逐漸往右下腹轉移;其次是怕觸摸腹部引起的腹肌收縮、腹肌筋縮僵硬、反彈性壓痛。此外,中度白血球上升、低度發燒、惡心、疲倦、便祕或偶腹瀉等非特異症狀亦非少見。

  症狀非典型的盲腸炎,臨床上有懷疑又不敢確定時,病患一定要在六至十二小時後複診,在小孩及老人較常見,十五歲以下小孩當先呈現嘔吐,較少腹部壓痛及腸蠕動改變、據統計,在一百八十一名小孩中十五歲以下誤診率為12%,六歲以下高達57%,結果常是併發闌尾穿孔、膿瘍、傷口感染、甚至死亡。

  近年來,老人盲腸炎比率相對增加,佔急性腹痛就診的14%;其非典型的第一個症狀常是意識形態的改變,且因老人神經功能衰退、病程惡化較快、又乏人關照,以致容易延遲就醫;而有較高比率產生併發症及死亡、就併發闌尾穿孔而言 二十五至三十歲患者僅15%,但六十、七十、八十歲族群發生率卻分別為66%、73%及100%。確實的診斷除了有醫師詳細詢問病史及理學檢查外,80%盲腸炎病人,白血球中等度上升;若超過兩萬,則可能有闌尾穿孔,應立即使用抗生素及手術;「C反應蛋白」的上升亦表示闌尾已破裂、穿孔,但上述檢驗項目並非盲腸炎所特有,「腹部X光」可能出現鈣化或腸阻塞,但即使正常亦不能排除盲腸炎的可能性;「鎮劑X光攝影」則是絕對禁忌,可能穿孔的病人易導致外漏至腹腔」「腹部超音波」診斷盲腸炎敏感性可達75%.但對排除盲腸炎可能性的特異性高達100%,故經常用來排除它因比確定盲腸炎來得好用,近年用「闌尾電腦斷層」確定診斷率高達98%,不會有偽陰性,但花費太大而少用, 治療方面,基本上要補充液體、電解質及使用抗生素,以降低術後感染率;剖腹或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是標準治療,但對闌尾穿孔形成膿瘍者,有人主張立即開刀,有人主張先用「經皮電腦斷層指引引流術」四到六周後視情況再造一步手術。

(作者為內兒科開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