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要 吃 感冒藥 嗎?

                 王英明  醫 師

    據統計全國民眾目前看病次數已達每年十五次,比健保前增加一倍,而藥費達醫療支出的29%,每年要耗七百餘億元,可能有浪費、浮濫之嫌。衛生署已宣佈六月起!,民眾就醫時除了原來已有的自負額外,可能還要再加收部份藥品費用,也就是屆時大約每次要比現在多付了20至60、70元不等,而開始用E卡的人,每次還要多付50元。怎樣減少不必要的看病或服藥,將來會更形重要。(註: IC卡無限制)

    先進國家人民醫藥知識較豐富,知道許多病有一定的病程,沒什麼特殊藥物可立即改善,時候到了就會痊癒。美國絕大部份保險都規定病人要自費購藥。

    加拿大與我國同是政府辦理的全民健保制,但所有門診藥費都須病人自付全額(長期藥另有補助方法)。他們很樂意聽到醫師告訴他不必吃藥,因為不須再花錢。在醫師指導及觀察下,他們會很信任醫師、很有耐心「乖乖」地等病程過去,而不會以一兩天就再求診,或像逛商店一般馬上找其他醫師開處方。他們對藥物的觀念是:「沒有什麼好處就不吃」,反之在台灣一般的想法是:「沒什麼壞處就『加減』吃」。

    許多民眾認為:感冒一定要吃藥,否則怎麼會好;藥只吃了一兩包而病情沒什麼進步,就趕快換另外一個醫師、或換一個處方,又以為藥物可以解決一切症狀,所以每一個症狀大都一定要用藥,看病時總曾一再交代醫師這個有沒有加、那個有沒有加,然後一定又還要加胃藥,難怪從醫院總是拿一大堆藥回家。

    「感冒沒有藥可醫治」,這句話是非常正確的,不過先決條件必須是診斷無誤。一般社會大眾最常犯的錯誤是:把所有的呼吸道疾病都叫做感冒。其實感冒只是數十種呼吸道感染中的一種,如果我們能知道什麼是感冒,就可不必急著求醫、避免吃過多的藥物,並省下一些醫療開支;反之如超出此範圍,則要小心分析,須吃藥時就該認真服藥,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個小分類,範圍是聲帶或咽部以上,所以症狀很輕、病程不長。什麼狀況才是感冒而真的可以暫時不要看醫師?如果沒有發燒,只是咽部乾痛癢癢的,咳嗽不多,有些微怕冷,以鼻塞、鼻涕(不論水樣或膿黃)、打噴嚏為主,有時有聲音沙啞現象,胃口精神尚可,有頭疼或頭暈但不影響日常工作(或小孩遊戲),像這樣才是感冒而可暫時不看醫師。小朋友也是一樣,流鼻涕鼻水,咳嗽不太厲害,不致影響睡眠胃口.體溫正常,大多可以觀察三四天再說,但如曾有喘鳴聲則要提早看醫師。

    感冒是不該發燒的(除非一兩歲幼兒),也少有咳嗽,且上述狀況在四、五天後就會開始改善,最慢大約十天內都該完全消失。喉嚨很痛但沒發燒,仍不須太緊張,可吃個普拿疼之類止痛藥或含喉片先觀察幾天再說(尤其成人)。

    反之有發燒、咳嗽厲害、耳朵痛、身痠軟疲倦異常,最重要的是,任一症狀超過兩週仍末緩解,則都不是感冒,一定要請醫師檢查。例如鼻涕已兩禮拜未癒且很膿黃、或咳嗽超過十天或一直有痰、或咽部吞嚥很疼且高燒,都不能說是感冒。感冒病人胸部的聽診應該很正常、喉嚨也不曾有什麼太異常變化,「喉嚨扁桃腺發炎」,都不是感冒應有現象。一、兩天內咳嗽蠻多但沒發燒,可能有輕微支氣管炎,如漸減緩,他可以不急於吃藥。很多人將拉肚子歸咎於感冒引起,其實感冒主要變化並不包括腹瀉,有拉肚子還是該先當腸胃感染處理。

    觀察兩三天後如有變化,則就該找醫師求診。不過也不須急於一時,多數呼吸道症狀常常逐項出現,且要一定時間才能消失,不是先吃藥可以控制的,因此不必今天因鼻水去門診,明天咽痛又掛號、後天出現咳嗽又再去看,每次拿大堆藥都不知怎麼吃。

    最後要強調,身體變化大多各器官互有關聯,平常應有固定的家庭醫師兼朋友做指導,當症狀以呼吸道為主,先不要自稱是感冒,有異於感冒的現象應先由家庭醫師診察(其中聽診是很重要部份),再決定吃藥與否。

 

           已刊過  聯合報健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