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藥 醫學上並沒這個名詞
王英明 醫師
「感冒藥」顧名思義應該是指治療感冒的藥物,我們也聽說感冒是可治療的,那怎麼會醫學上並沒有感冒藥此一名詞,沒有任何一種特定藥物被叫做感冒藥。感冒藥只是外行人對可以治療各種呼吸道症狀的藥品總稱。因為絕大多數人都錯誤地把所有呼吸道疾病統稱為感冒,治療呼吸道各症狀的藥物,也就被誤稱為「感冒藥」了,事實上叫做「呼吸道藥物」或許比較正確,用這些藥的目的,並非直接消減感染源,而是希望能消除咳嗽、鼻涕、鼻塞、噴嚏、咽喉痛、聲音沙啞等呼吸道症狀,或發燒、畏冷、頭暈、頭痛、疲倦等全身性的不舒服。
跟呼吸道有關的藥物包括:解熱鎮痛劑、鼻血管收縮劑、抗過敏藥、支氣管擴張劑、止咳或潤喉化痰劑、抗生素、類固醇以及其他放在成藥裡的各種製劑(如咖啡因)「感冒成藥」常假設病人所有症狀都有,故湊了很多藥在裡面,因此有時病人會吃下一些沒有必要的藥物。
解熱解痛劑不外是阿斯匹靈或普拿疼(乙醯胺酚),近年治療關節痠痛的一些非類固醇抗炎劑也被廣用。這些藥可能幫助退燒,對沒發燒的人則可發揮止痛作用。很多家長在不能確定孩子有無發燒下,不敢「亂吃」退燒藥,其實只要用量恰當,沒發燒而吃退熱鎮痛劑是沒有危險的:要注意的是處方裡的解熱鎮痛劑,有沒有跟自己另外使用的退燒藥、栓劑重複而造成過量。
大部分呼吸道感染多少會波及鼻腔,而使鼻黏膜甚至副鼻竇充血腫脹,使用鼻血管收縮劑目的是減輕這類症狀。這些藥多屬擬交感神經藥物,其作用尚未得到公認,但在鼻塞嚴重時不妨一試。此類藥有時產生惡心、嘔吐、盜汗、心跳、顫抖、失眠的副作用,故不要用太多天,如長局部滴鼻劑,更要注意不能持續用,以防反彈(會變習慣性而需用量越來越重)。
組織胺是身體有過敏反應時產生的化學物,抗組織胺(抗過敏藥)則可能會減輕過敏的反應,由於且過敏時變化與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感冒)類似,皆師是想藉組織胺藥物來減少鼻水症狀,不幸絕大多數的醫學研究都指出這是無效的,況且如減少了分泌,呼吸道變成更乾,反而不利廢物的排出。但有些醫師仍習慣用它,其嗜睡的副作用相當討厭,除非明顯的過敏:呼吸道感染最好不要使用組織胺來治療。
發炎波及支氣管時,咳嗽會很明顯。咳嗽藥水其實多只有安慰劑效果,吃不吃沒什麼差別。目前只有兩種止咳藥被公認有止咳作用,但只適用於氣管炎早期的乾咳。潤喉劑則只能使局部舒服一些,而市面上化痰劑尚無一種被公認真正有效。雖然如此,大多數藥方仍都有含止咳化痰成分。
支氣管擴張劑可治療氣喘病人或所謂帶喘性支氣管炎病人的咳嗽(鎮咳藥物對這些病人並不適用)但服用後多故人都免不了有心跳快、心悸、手抖、亢奮、失眠,而造成治療上的困擾,病人常誤會是藥太重太強,其實是沒甚大礙的副作用。類固醇是治氣喘另一有效的抗炎藥物,只要醫師認為是必需,病人或家長就不必害怕服用。如診斷正確,這兩類藥對治療咳嗽相當有意義。
除非是中耳炎、副鼻竇炎、鏈球菌咽炎、黴漿菌感染,門診呼吸道感染少有機會用抗生素,因為這些感染大多與病毒有關,而抗生素對病毒是沒有用的。有些感冒成藥會加點咖啡因,以消除抗組織胺的嗜睡作用,有的醫師對發燒病人會開點鎮靜劑,可能對退燒有幫助或使小病人較安靜。
病人或家長常問這瓶吃什麼、那顆吃什麼,知道後也許會怪「怎麼鼻塞的藥沒加?」其實醫師的處方多是擇重要或最不舒服的症狀來綜合性治療,不需每個症狀都用藥,否則鼻水一個藥、鼻塞一個藥、咳嗽一個藥、化痰一個藥、喉嚨痛一個藥、頭痛一個藥—豈不要吃十幾種藥才夠?只要病程過去,所有症狀就會跟著消失了。多數的感冒,如無特殊併發症或其他變化,都會自然而癒,並非吃了「感冒藥」的效果。
其正的感冒,的確是可不理它,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只是感冒、而不是咽炎、副鼻竇炎、支氣管炎、氣喘、中耳炎、淋巴腺炎、鼻咽炎、甚至肺炎呢?也許這才是看醫師的最大目的。
(作者中華民國家庭醫學會理事
亦為小兒科專科醫師、王英明內兒科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