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冰會得感冒?感冒不可吃冰?
王英明 醫師
最近天氣炎熱,令人忍不住要吃一口冰來解渴,尤其是小孩子們。不過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吃了冰會感冒,日前也有一個報導說,某女星為拍廣告片吃了五十枝雪糕而得了重感冒。其實這些說法都錯了。
不管是感冒或其他形形色色的呼吸道感染,都是濾過性病毒(占9成以上)或細菌、黴漿菌,經飛沫及雙手、由一個人傳染給另外一個人。也就是說要經過人與人的接觸,才會造成感冒或呼吸道的各種感染,是人傳給人,不是冷傳給人。
長期以來根深柢固的錯誤想法,使大部份人都以為,呼吸道感染是因受涼的關係。夏天到了說是吹電扇、冷氣、吃冰,冬天到了就說是吹到寒風,春秋兩季則必說是天氣多變、沒適當添衣,反正都有充分的理由。確實,我們一有了呼吸道症狀,想起來先前多少都碰到一些跟「冷」有關的事---不是衣服少穿一件,就是吹冷氣、淋了雨、頭髮或身體沒擦乾,不然就是吃冰涼的東西、游泳玩水、被沒蓋好、流汗衣服濕了、或許是曾上山、去南部、到公園玩、去露營等等,總是有一些事發生。
這些事情我們平常幾乎天天在做,但後來沒什麼事(沒出現鼻水、咳嗽等等),我們就把這些碰到的「冷」忘掉了,更不會去追究已接觸「冷」,為何沒有感冒;不過一旦有症狀,馬上就會去聯想「冷」,(例如:一定是昨晚的冷氣造成的)。「病毒」我們看不見、摸不到,所以不會去想它的角色,而「冷」是一定看得見的,自然首先就被想及。在學理言,這些感染可能在一至七天前就已發生,跟剛才或昨晚可能一點關係也沒有。拉肚子也是一樣,感染源說不定三、四天前就已吃下,不一定要怪罪半小時前吃的那個東西。
過去台灣民眾生活條件不佳,冰品的來源在衛生上大有問題,所以吃冰而致病,尤其是腸胃疾病,確是相當多。不過近年社會富裕,不但家家有冰箱,大公司製造的冰品也都有一定的品管與監督,吃冰的東西或飲料,已沒什麼衛生問題。呼吸道感染既然要有病毒進入呼吸道才會發生,冰品是由進入消化道,即使有汙染,造成的也應是腸胃疾病,而不是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
感冒時會覺得怕冷,不過這是已經生病以後的結果,並非冷才造成感冒。感冒最重要的症狀是流鼻水,此感染既然與「冷」無關(病毒才有關),則流鼻水跟冰品就不相干了。因此吃冰不會造成感冒(流鼻水),而感冒時吃冰也不會使鼻水更厲害。有的人流鼻水是因為對冷空氣敏感的關係,由於並未經過免疫學方面種種反應機轉,所以在醫學上有人謂之「非過敏性」之過敏反應。不過此種敏感,是對空氣而非食物。
呼吸道疾病另一個主症狀是咳嗽,常發生於有支氣管炎時(感冒病人通常不太會有咳嗽症狀)。如前所述,沒有別人的病毒由空氣中(或手)傳染給你,光吃冰是不會使你造成支氣管炎的。如開始暫時診斷是感冒,吃冰後覺得咳嗽厲害起來,那麼應該是病毒已往下蔓延,而不是吃了冰才引發咳嗽,此時的診斷應是改為支氣管炎。至於已經有支氣管炎的人,吃冰冷的東西並不是絕對的禁忌,也不會因此而使病惡化。如果吃了沒什麼立即的變化,想吃應該就可以吃。
咳嗽病人中,有些是已經有氣喘病變,由於這種人對冷熱的敏感度比他人高,如果又剛好身體溫度較高,突然來一個「冷」,是有可能使氣喘更厲害些。有人認為食道與支氣管位置相近,冰品進入食道可刺激附近的氣管,所以很多醫師勸病人不要吃冰,特別是玩得滿身大汗熱騰騰馬上吃冰,冷熱刺激太大,可能有影響。此種觀念在東方特別受重視,有的洋人醫師可能較不信這一套。由於引發氣喘的因素很多,禁了冰品也不能保證絕不再發氣喘,所以似乎還是因人而異,在客觀試了幾次都沒甚影響,則不妨讓孩子偶然也享受一下有冰的童年。如仍有點顧忌,可讓冰品在口中多停留一會兒再吞下,影響似乎就少些。
國人相當害怕冷與生病的關係。醫學上並未證明冷空氣或衣服少穿會使人發生感冒。世界上有很多地區比台灣更冷,天氣變化也更大,但他們並沒有比台灣有更高的呼吸道感染率。其實在夏天時,氣喘、支氣管炎、肺炎病人如住院,仍是住在冷氣房內,醫院並不為了防止他們病更嚴重而改開暖氣。也許對冰冷的東西,我們也不必那麼害怕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