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缺血性心臟病

                                          劉輝雄

        隨著著西風東漸,國人的飲食習慣也逐漸偏向歐美文化的高脂肪、高熱量,使得心臟病的發生也逐漸上升。所謂冠狀動脈,是負責供應心臟血液和氧氣的血管,一旦冠狀動脈發生病變(如動脈硬化或併發血栓),則會導致狹心症或心肌梗塞。

        所謂「狹心症」乃意指心肌短暫缺氧,而造成胸部疼痛(還可能延伸到下巴成肩膀),甚至呼吸之困難,一般而言,發作的時間較短多在1/5分鐘以內。若馬上給予放鬆血管的藥物(如硝酸舌下含片),則可能獲得緩解:但是如果仍無改善且一再發作,則要小心發展成「心肌梗塞」。

       而「心肌梗塞」,是指冠狀動脈血管已有阻塞,使得被供應的心肌「壞死」。發作時,胸部的疼痛常比狹心症更劇烈,還可合併惡心、想吐、頭昏甚至全身的抽搐,不僅如此,它發作持續的時間相當長,可超過30分鐘之久,心肌梗塞一旦發生,應馬上送醫,一方面繼續觀察心肌梗塞後可能引發之一連串併發症(如心因性休克、致命性心律不整等) 一方面看看是否可以把握發生的時間把阻塞的血管打通,以避免喪失更多的心肌細胞,造成死亡。

缺血性心臟病患者,若發生以下徵兆則需加以注意:

  1. 爬坡道或樓梯時,會產生心悸或呼吸困難現象。
  2. 有胸悶或胸痛的現象。
  3. 夜晚安睡時突然痛醒或感到呼吸困難。
  4. 在運動、吃飯、洗澡或如廁(便祕)時發生胸口不舒服。

    哪些人容易罹患缺血性心臟病呢?像是高脂血症、有高血壓或糖尿病、抽煙、肥胖及缺乏運動的人,都應該注意有無以上徵兆。一旦懷疑有缺血性心臟病時,就應求診於專門的醫師;一方面評估危險因子,並加以控制;一方面檢查目前心肌缺氧之情況與程度,以決定後續之追蹤與治療。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以下事項:

  1. 避免過大的壓力和情緒波動:如A型性格﹂者,因其急促之性格與強烈責任感,促使積極行動,則易得到心臟病,這和真正的血型並不相關。
  2. 充分的睡眠。
  3. 適量的運動、避免肥胖。
  4. 戒煙、酒,忌甜食。
  5. 均衡營養,避免過多的脂肪及鹽分

(作者劉輝雄為台北醫學院副教授亦為診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