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手冊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1.糖尿病是什麼?
糖尿病是因為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良,引起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等營養物的代謝異常。臨床上以血糖上昇為主要表現。
2.誰容易得糖尿病?
近親有人得糖尿病
糖尿病人的家屬罹患機會比常人高出5倍以上。

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40歲以後,100人中有5一12人會出現糖尿病,所以人到中年以後應特別留意。
台灣地區的糖尿病患者,特別是中老年病人,在最近幾年有增加的趨勢。主要原因可能是經濟發展導致飲食習慣的改變,大家吃得多、運動少和體重增加的緣故。

體型肥胖的人
根據一項美國的調查,成年人糖尿病的初發病例中約有80%是肥胖的人。

以下各項也是誘發糖尿病的因素:
A.運動不足:少運動不勞動者比多運動勞動者的患病率高。
B.身心過勞,刺激過多。
C.營養失調。
D.飲酒過量:誘發胰臟炎、肝硬化
增加糖尿病的發生率。
E.病毒感染:少數兒童感染腮腺炎 柯克沙基病毒、水痘等和患自體免疫、病時出現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F.藥物:服用腎上腺
3.糖尿病的分類: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DDM)
又稱第一型糖尿病,從前稱為幼年型糖尿病。如果不注射胰島素,容易陷入急性酮酸中毒。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lDDM)
又稱第二型糖尿病,過去稱為成人型糖尿病。

妊娠性糖尿病。

其他型糖尿病。
4.糖尿病的症狀:
糖尿病最明顯的症狀為以下三多:

多喝(不正常的口渴)

多吃(容易肌餓、百口大開)

多尿
所以通稱"三多"症。
其他症狀還有:

易疲倦、四肢無力、四肢麻木、體重減輕。

女性外陰部搔疾。

視力減退、視覺模糊。

皮膚多病變、傷口不易癒合。

對細菌抵抗力減低,容易患肺結核症、 葡萄球菌感染症。
有以上症狀不一定是糖尿病,但看看醫生是必須的。
5,糖尿病的診斷
如果有下列3種情形之一,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 至少
兩次空腹血漿糖濃度等於或高於
14Omg/dl。
有高血糖症狀時,如果隨機血漿糖濃度等於或高於2OOmg/dl。
口服葡萄糖耐性試驗異常。
6.糖尿病的病因
-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由於先天上的體質,受到病毒或化學藥物等的作用後,經由自體免疫機轉破壞胰臟內製造胰島素的細胞。
-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由於先天上的原因,製造胰島素的細胞逐漸消失。肥胖的病人食量大,對於胰島素的需求增加,會加速這些細胞的衰竭。
7.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如果末經控制或控制不好,在短期內或長時間內都可能發生不良的併發症。
急性:
糖尿病昏迷:
血糖過高(如酮酸中毒、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性昏迷),或血糖過低(低血糖症),皆能使人陷於昏迷狀態。
- 易受細菌感染:而生肺炎、尿道炎、結核病、菌血症和皮膚經常化膿等。
慢性:
- 最常見的是
眼睛視網膜病變導致失明,腎臟病變導致尿毒症,血管硬化和高血壓導致中風,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下肢血管阻塞引起壞疽。
神經系統的病變:
手腳酸麻刺痛、膀胱無力、腹脹、便祕、瀉肚、陽萎、對冷熱感差。
* 糖尿病若
早期發現、治療,可控制病情,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患者至少每年要接受l~2次併發症的檢查。
8.糖尿病的預防保健

家族中有糖尿病者請早做定期檢查。

凡年齡40歲以上中老年人需每年定期檢查血糖。

肥胖者請節制食量 並做適當運動以控制體重。

婦女若產嬰達4公斤以上者,請定期檢查血糖。
二、如何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的治療可分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
1、「飲食療法」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相當重要,約比的患者可由飲食控制獲得滿意的血糖控制,進行飲食控制時需注意下列各點:
- 飲食需定時定量並遵照醫師或營養師設計的食譜進食,以保持理想體重。
- 避免甜食如糖果、加糖食物等,以免血糖上昇而不易控制。但可適量使用低熱量甜味劑(代糖)如阿斯巴甜。
- 避免攝取飽和脂肪酸過多的食物,如採用動物性油脂炸、煎、酥之點心,以預防肥胖及動脈硬化。
飲食計劃需參考標準體重和每日工作運動量,算出每日需要熱量,再分配每餐份量;而食品種類之調換通常按照食物交換表所指示的品項交換食用。
飲食控制以儘量不增加生活不便為宗旨,如果因控制飲食而致無法工作,則完全失去治療宗旨。
2.運動療法
可達成以下效果
:
適當運動可促進胰島素在體內的作用而降低血糖。
可消耗多餘脂肪,維持標準體重。
改善血脂蛋白的分佈,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可預防動脈硬化。
改善血液循環,並調劑身心。
不斷保持溫和適中、簡易可行的運動最有幫助,每次運動30~60分鐘。老年人以每小時4~5公里(每分鐘120步)散步,每天2一3次為佳。
運動時要注意預防低血糖症發生。接受藥物治療的病人不要空腹做激烈運動。如運動中發生胸口悶、呼吸困難、胸痛,表示心臟缺氧,應馬上停止運動。
如有各種併發症,不要做激烈運動。
3.藥物療法
在飲食及運動療法均無法獲得良好控制時使用。
口服降血糖劑:磺胺尿素類可刺激胰臟貝他細胞,分泌胰島素。且可增強胰島素的作用,改善新陳代謝。雙胍類抑制小腸吸收葡萄糖,抑制肝臟製造葡萄糖,促進肌肉無氧代謝葡萄糖。
注射胰島素:非胰島素依賴型病人通常在使用最大量口服降血糖藥仍無法控制血糖時使用。注射胰島素不會上癮,也不會引發慢性併發症。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需終生注射胰島素。
注射劑型有短效、中效和長效三種,依來源可分豬、牛、人胰島素等。注射時需依照醫師指示的種類劑量及時間。注射胰島素可使用胰島素專用的塑膠注射筒、筆型注射器或泵。將來可移植胰臟或胰島,讓病人能夠自動控制血糖。1.糖尿病飲食
三、糖尿病之飲食治療
1.
糖尿病飲食
糖尿病飲食係以正常飲食為基礎,藉以調整熱量、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的攝取量,並達到控制代謝異常的一種飲食。其目的在
:
- 使血糖和血脂接近正常值。
- 維持理想的體重。
- 提供患有糖尿病的孕婦及兒童所需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生長。
- 預防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 供給足夠且均衡的營養及符合個人實際生活型態的飲食計劃。
- )
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lDDM)
依營養師的飲食計劃定時、定量及適量選擇食物,配合規律的運動及注射胰島素。
- )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
適量的飲食及運動,以維持理想體重為首要。
2.
理想的營養組成
熱量:應控制適當的熱量以維持理想體重。
碳水化合物:需占總熱量的55一60%為宜,以含有纖維的穀類為佳,例如燕麥片、全麥麵包和糙米等。
脂肪:以總熱量30%以下為宜。需減少肥肉及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
蛋白質:需攝取足量的良質蛋白質,以占總熱量的12一20%為佳。
3.
一般飲食原則:
切忌肥胖,維持標準標準。某些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知能將體重減至標準體重,其血糖就可趨於正常。
定時定量。每餐飲食需確實依照計劃,不可任意增減。
依照計劃多選用多含織維質的食物。如全穀類主食、未加工的豆類、蔬菜及水果,可延緩血糖升高。
少吃油炸、油煎的食物或油酥及肥肉、豬皮、雞皮、鴨皮等食物。
僅量不吃含脂肪高的堅果。如花生、瓜子、腰果、松子或核桃等。
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腦、肝、內臟、腰子、蟹黃、蝦卵、魚卵及蛋黃等。
飲食要清淡,太城、醃製及加工過的食物應少吃。
烹調宜用植物油。如玉米油、橄欖油、紅花子油、大豆油、花生油等;忌用動物油如豬油、牛油、肥油、乳酪等。烹調時則宜採烤、燒、燉、清蒸、水煮、涼拌等低油烹調方式。
含澱粉賀高的食物。如玉米、菱角、栗子、毛豆、黃豆、紅豆、蠶豆、甘薯、馬鈴薯、芋頭等,及鹹的中西式點心如蟹殼黃、燒賣、壽司、蘿蔔糕、雞捲、咖哩餃等不可任意食用,需按照計劃食用。節慶應景食品如肉粽、鹹月餅、紅龜粿、年糕等應接營養師指導食用。
糖類食品吸收快,對血糖控制影害大。罐裝或盒裝的果汁、蜜餞、蛋捲、中西式甜點、加糖的罐頭和運動飲料等應儘量不吃。
儘量減少赴宴;必要時應注意選擇食物的質與量,並避免飲酒及喝濃湯。
儘量不吃加糖食物,可選用低熱量甜味劑如阿斯巴甜來代替。
4.
低熱量甜味劑(代糖)
低熱量甜味劑也就是所謂的代糖,可分為下列幾種:
人工甜味劑 |
特 性 |
建 議 |
糖精
Saccharin |
1.甜度為蔗糖的300倍
2.食後有苦味可酌量食用
3.動物實驗有致癌性
4.不影響血糖 |
1.糖尿病及減重者 2. 孕婦不宜食用 |
甜 精 Cyclamate |
1 甜度是蔗糖的30倍
2食後無苦味
3動物實驗有
4不影響血糖 |
1.糖尿病及減重者可酌量食用
2.孕婦不宜食用 |
阿斯巴甜 Aspartame |
1.甜度為蔗糖的180倍
2.不影響血糖
3.加熱後甜度消失 |
1.甜度高、用量少,故可酌量做甜味劑使用而不計熱量。
2.孕婦及苯酮尿症(PKU)的病人禁止使用 |
四、糖尿病患者生活起居應汪意事項
1.
糖尿病患者對婚姻、妊娠應特
別注意之事項:
糖尿病患者之子女不一定全會患糖尿病,但患病機會較高,應定期檢查。
妊娠初期因嘔吐、食慾不振,胰島素劑量要減少。
妊娠後半期因胎盤荷爾蒙分泌多,胰島素需要量昇高,應和醫師商量增加藥量。
糖尿病孕婦如果不嚴格控制血糖,會有流產、死胎、羊水過多、子癇、胎兒過大、難產、新生兒低血糖症、呼吸困難等危險。
懷孕前需先檢查腎機能、眼底,並做胸部
X光、心電圖等檢驗,並且控制好血糖才可懷孕。
2.
糖尿病患者旅行時應注意事項:
隨身攜帶胰島素(針藥、口服降血糖藥)、塑膠注射筒、酒精、棉珠。
攜帶一份醫師所開的英文病歷表(述明病狀,使用藥物及藥量等),以應急救之用。
按實際時間使用藥物(注意時差)
讓同行者知道你是糖尿病患者,以防萬一
帶乾糧(餅乾、麵包)及糖果(10一20粒)預防低血糖症。
運動量增加,可先與醫師商議酌減藥量。
發生低血糖時,輕症者(冷汗、飢餓無力感、心跳快、頭暈)應立即喝糖水、吃糖果或巧克力。重症者需立即送醫。
3.
糖尿病患者應與醫師合作事項:
●這本小冊子簡述防治糖尿病的一般衛生常識,若有不明白之處應請教醫師。
●用簡單方法檢查每餐飯前及睡前尿糖,並記錄下來供醫師診斷參考之用。
●定期
(至少每月一次)到醫院或檢驗院檢查飯前、飯後兩小時的血糖,以便了解控制血糖的效果(或利用簡便血糖測定器在家自行測定),與醫師商議藥量是否需要改變。
●飲食治療是控制血糖的不二法寶,必須和醫師、營養師設計出適合自己的食譜確實施行,必能獲得最大益處。
●認識運動的重要性,遵守運動原則及注意事項。
●飲食、運動及藥物三種療法合用時,患者需知藥名用量以資調和。
●確實遵守各類注意事項及醫師指示,好好控制血糖,防止併發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