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心症 到院前的急救

 
王 英 明    醫 師


 
先看三段由報紙下載的新聞
  1. 海角七號國寶藝人茂伯(比我還小一歲)猝逝,主要原因是心臟病發。類似的心臟功能忽然喪失,原因是急性心室心律不整,心臟的血打不出去,使心臟停止。

    猝死患者可能事先知道心臟有毛病,但也可能不知道;平常若易喘氣、上氣不接下氣、半夜端坐呼吸、疲倦、雙腳沉重、胸痛、胸悶、心悸、暫時性失去意識及水腫,即應注意是否有心臟問題。有些病患在死前會出現胸悶、胸痛、全身不適、呼吸困難、心律不整、惡心、冒冷汗、頭暈、心臟衰竭、昏厥,但有些病人沒有任何徵兆。

    急性心室心律不整若未在四至六分鐘內急救,病人腦部就會造成不可恢復的傷害。急性心室心律不整造成死亡的原因包括心室頻脈和心室顫動,80%原因是冠心病,大部分是兩條以上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其餘20%猝逝或年輕人猝逝的原因更多,例如瓣膜性心臟病、肥厚性或擴大性心肌病變、心肌炎或缺氧性的先天性心臟病。
     
  2. 在音樂界有「番王」稱號的王吉宣,在表演中突然心肌梗塞昏倒台上,一度失去呼吸心跳,幸好台下3名醫師趕緊衝上台幫王吉宣做CPR急救,五分鐘後救難小組也趕到了,插管、電擊,才把人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
     
  3. 知名音樂家史擷詠,在台北中山堂指揮台北電影節開幕音樂會「電影幻聲交響SHOW」後,驚傳心肌梗塞,緊急送台大醫院急救。史擷詠本來就有心血管病史,裝有6支心臟支架。

 

 

最近聽有關醫學會演講後發現我自己某些的觀念已落伍了在此提出來共享

  1. 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肌缺血乃至梗塞之後,往往造成心肌細胞電氣生理活動的不穩定,容易發生心室性心律不整,嚴重的甚至直接造成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立即導致心輸出停止而猝死,死亡的案例中有將近一半乃是症狀開始後的一小時以內,且絕大多數皆導因於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雖然在醫院可以做電擊去顫治療,但到院前的急救,以前相當有限。

    正常規律性的心臟跳動,是由上方竇結指揮,但心肌在梗塞壞死後,下方的心室不受指揮,自己亂顫動,結果有效的血液打不出來。去顫治療就是把這些心室顫動以電擊方式,讓它們"嚇一跳"而停止,恢復由上方竇結指揮,也就是恢復正常的心跳節奏。
     
  2. 90年代自動體外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發明與推廣之後,因體積小、重量輕、易於攜帶至救護現場使用,且有內建心電圖心律判讀的軟體,因此救護技術員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藉由標準的操作步驟,便可對病患先進行去顫治療,爭取時間。
     
  3. 傻瓜電擊去顫器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 PAD)近年進一步配合一般民眾的基本救命術訓練,於社區配置,民眾可以於救護技術員抵達前,便進行心肺復甦及電擊去顫。此一計畫目前已於歐、美、日本等國家成功定推展,並獲致相當的成果。國外有些機場或購物中心已開始加裝此配備。但國內如要推廣,須要一些立法(以保障急救者的責任),並加強一般人的急救常識。
     
  4. 如看到有人有胸悶、胸痛、全身不適、呼吸困難、心律不整、惡心、盜汗、頭暈、心臟衰竭、昏厥,就要先考慮有否心肌梗塞,最重要是速打119,尋求支援,然後才做心臟按摩。
     
  5. 身邊如有160~340毫克的咬嚼型阿斯匹靈(腸溶錠型無效),可以立即讓病人咬碎吞下,因為梗塞主要是血凝塊剝落,在心臟冠狀動脈突然卡住血管。阿斯匹靈可能會發揮溶解血栓效果,重建血流疏通,據研究有可能減少30%的死亡率。過去有人認為用舌下硝化甘油片藥物,才能有效使血管緩解,停止心絞痛急性發作,吞阿斯匹靈太慢(我也是有此誤解)。不過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加上340毫克的咬嚼錠阿斯匹靈咬碎吞下,是合理的急救方式,即使是胃酸逆流引起的胸悶,誤以為是心肌梗塞而吞下阿斯匹靈也妨礙不大,比起心肌梗塞的致死性,傷胃是比較小的問題。如無法快速到院的話,是民眾必須的急救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