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別大驚小怪

                                                             劉輝雄 醫師

    最近有不少人因為檢驗所或健檢中心的一紙報告而寢食難安,他(她)們面帶愁容緊張兮兮地到我的門診來,憂心地問我幽門螺旋桿菌血清抗體陽性該怎麼辦?聽說這隻細菌與不少腸胃病有關,為什麼個人一向飲食衛生習慣良好還會得到?到底它如何進入人體?後果會如何呢?

    所謂幽門螺旋桿菌是生存於人體胃中一種葛蘭氏陰性細菌,它一直到1982年才由澳洲的兩位醫生在體外培養成功,目前除血清檢查外,胃切片、細菌培養、呼氣測試等也可測知有無此菌的感染。不同的檢查有不同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因此會產生偽陰性和偽陽性結果。市面上販售的血清試劑,利用人體感染後會產生對抗抗體的原理來偵測,其敏感度和特異度大約在85 ~95%,因此有5 ~15%的不準度,而且這個檢查即使陽性也只能代表曾經感染過,至於體內是否還有細菌及胃內的狀況就不得而知。但因為抽血檢查相當方便,所以血清測試仍被廣泛運用於大量篩檢,特別是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的研究。

    透過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可能是經糞便感染,且其感染率與居住的社經環境有密切相關。有些開發中國家其盛行率在10歲以前即可高到70%以上,而在已開發國家則每年有1%的感染率,因此到了60~ 7O歲,血清抗體的陽性率也在50%左右。至於台灣則介於兩者之間,根據台大醫院的調查10歲以上的成年每 2人即有 1人為陽性,其盛行率甚至比我們的國病 ─  B型肝炎的15%還高:因此有那麼多人在接受健檢中心的血清測試是陽性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和胃腸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但並非每位患者皆會產生嚴重的後果。目前知道大多數人(大於90%)終其一生只會產生慢性胃炎,而且這類患者臨床上未必有症狀。另外有10%的人會得到消化性潰瘍,1%的人加上其他環境或遺傳因素共同作用而發生胃癌,還有非常小部分的病人產生特殊的胃淋巴瘤。

    不少的大型醫學會議得到的共識認為一旦有消化性潰瘍,皆應給予幽門螺旋桿菌的抗菌療法,此種治療方式使潰瘍的年復發率降到5%以下,改變了過去的「一日潰瘍,終身潰瘍」的想法,可說是劃時代進步。

    而特殊的胃淋巴瘤約有一半的機會也可因抗菌療法而得到明顯的改善甚至痊癒,因此和消化性潰瘍共同被列為該治療的對象。至於已經是胃癌者,即使治療也來不及了,應該接受傳統的手術或其他治療。

    最具爭議性的是占最大多數只有感染後的胃炎患者,這一類病人除非有嚴重的症狀或厲害的胃黏膜變化,否則傾向不治療。目前有一些針對這些患者治療後能否減少胃癌發生率的研究正在進行中,大概在5~ 10年後可能會有初步的結論。

    所以若只是健檢發現血清幽門螺旋桿菌抗體陽性,代表的只是曾經感染過,體內是否有潰瘍、腫瘤或只是輕度的胃炎仍有待進一步的檢查確認。而在台灣約有一半的成年人是陽性,因此也不用太大驚小怪,除非己百潰瘍或淋巴瘤,否則仍可暫時不予治療。


        (作者劉輝雄為台北醫學院副教授,前台北市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