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所豈能像超商?】
許文德
拜讀健保局中區分局沈茂庭副理的大作「診所與超商」(民生報7月23日),個人身為「基層醫師」,的確希望能如沈副理所言,在讀完「沈文」之後,「基層醫師應該悟出一些道理來」,但結果卻以失望收場,因為,沈副理將「醫療業」拿來跟「流通業」相提並論,一開始即犯下「比喻不倫」的論證大忌,從而其所談的各項論點也就完全失焦。
首先,就「診所與超商」的特性來看,負責醫治疾病的診所是極端專業的行業,每位醫師有資格開辦診所之前,至少要在醫學院經過七年的醫學教育,再加上數年的專科醫師訓練,才能出來自行開設診所,而超商的經營者卻無任何資格限制,只要有一點本錢當加盟金即可開設,兩者要求的資格與人數差距極大,超商能如沈文所言「分佈廣泛、可近性高」,但人命關天的診所豈能如此草率、便利地開設?
由於上述專業訓練要求與人才數目的差異,超商的店員易當、易找,診所所需的醫師卻不像店員那麼容易,超商店員來源充沛,當然可以「二十四小時不打烊」,診所只有醫師一個人當主角,如何能如沈文要求的二十四小時「隨手可得」?請問沈先生肩負副理的艱鉅工作,能夠二十四小時「隨手可得」而不必下班,不必週休二日嗎?但有多少診所醫師連週日都得看診?如果健保局坐辦公室的官員無法、也無須「二十四小時不打烊」,又怎能要求診所醫師須向「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超商店員看齊?
再者沈文還推崇超商的「多樣化服務」,但診所除了「家庭醫學科」之外,多數診所都是「專科診所」,每位負責醫師專精於其所學,為病人提供單獨科別的專業服務,如何能跟超商一樣提供病人「多樣化」的服務?醫師如果提供非本科的醫療服務,不僅有誤診、貽誤病情的危險,還可能在申請健保給付時被健保局核刪,沈副理難道不清楚?何況讓所有診所醫師走回人人都是「全科醫師」、「多樣化服務」的老路,不僅違反當前各行各業分科專精細膩的原則,更是開倒車的行為,健保局難道要帶領醫界走回舊時代?
而沈副理所謂「診所醫師常抱怨健保支付不公平,常抱怨政府為何不實施強制性的轉診制度」,其實健保支付不公平,並非只有基層醫師在抱怨,醫院同樣在抱怨,醫界共同抱怨的是「科別間的不公平」,絕非「診所與醫院之間的不公平」,根據民生報88年5月26日「從健保收入看各科醫師風水」一文顯示,健保實施之後,洗腎醫師個人年平均收入是3705萬,而風險及難度相對偏高的外科醫師卻只有495萬,其間難道沒有任何醫療以外的因素介入?否則為何健保局要將洗腎、復健及皮膚科醫師的待遇弄得這麼高,因給付不公而抱怨的豈僅診所醫師?醫院服務醫師同樣怨聲載道,沈副理難道一無所知?
有關轉診制度的問題,這是所有進步國家先進醫療制度的根本,我國實施健保之初原本也有配套的轉診制度,但當時施行健保乃是為了總統大選的考量,由於民眾及大醫院的強大壓力,國民黨為求確保選票,乃在健保政策上做了大轉彎--完全放棄轉診,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沈副理難道不知道?實施轉診是正確且進步的制度,豈只是基層醫師的「一種奢望」?
至於沈副理建議診所若要留住病人,就該成為「社區的好鄰居、好朋友」,這樣的期許絕對正確,但那家診所不是病人的好鄰居、好朋友呢?沈副理的認知顯然是關在冷氣房裡昧於事實的臆測之辭,就像將超商拿來跟診所相提並論一樣荒謬,對整體醫療生態的論斷與建議也就難免失諸偏頗武斷,對病人、健保局及醫界何益之有?
台灣更年期醫學會
理事 國立空中大學
暨 嘉義市公民大學
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