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流 感 正 名

                                                  王英明 醫師

     大聯盟談起,美國大聯盟世界冠軍大賽最近剛結束,紐約洋基與亞特蘭大勇士第一場對決時。勇士隊本要由賽揚獎得主湯姆葛拉文擔任先發投手,但他因臨時生病而改由馬杜斯出任。葛拉文到底生什麼會讓他爬不下床的痛(甚至瘦了幾磅)?台灣的報紙及電視都說他得了感冒,照理感冒是不致於會讓人虛脫倒下來的,但流感或類流感就會了。筆者查外電原文,發現葛拉文得的是flu like,而不是感冒common cold,正確的翻譯應該是類流感。類流感是指症狀與流感極類似,甚至很可能就是流感,但因無病毒培養証實,所以用此種診斷名比較客觀無瑕。

    在此簡單地重申幾個觀念:呼吸道以咽為界,分為「上」、「下」(也可以再加上「中」呼吸道。
鼻、咽(包括扁桃腺等淋巴組織)、口腔黏膜、中耳,是屬於上呼吸道。喉及會厭軟骨附近是中呼吸道。以下的氣管、支氣管、肺,就是下呼吸道。呼吸道感染的分類有好幾種方法。如以器官名為主,因感染常不止一個地方而很難完整;以病源分又因臨床不實際而不容易,說得上是十分紊亂。

    呼吸道感染也可以分上、中、下的感染,每一部份各有好幾種病,有些感染另在上部份,有些是士中下都波及。醫學上「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裡,眾多疾病中的一個小病,台灣社會大眾卻習慣上將任何呼吸道感染都說是感冒,在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科技及資訊發達、民眾知識水準提高、什麼事都要講清楚的今天,如仍將大家最容易碰到的身邊疾病,賦予迷糊的名稱和定義,似乎是不該有的現象。筆者以為,應起碼能像國外一樣,就病人觀點,簡單把呼吸道感染大分為「感冒」(較輕的)與「(類)流感」(較嚴重的)兩種。

    感冒與流感是不同的兩種疾病感冒指的是感染範圍僅在咽以上(即上呼吸道),不會有(或罕有)全身症狀如發燒、虛脫、倦怠、嗜睡,鼻水鼻涕很多,但咳嗽少,吞嚥稍乾癢痛,檢查咽部無特別紅腫或化膿(不符醫學上的咽炎診斷標準),聽診胸部地無異樣,病人可能會幾天內用了大堆面紙,但十天內都會恢復,也不致於請假。如果很多人得到感冒,看來很流行,大家得的仍都只是感冒(common cold)而已.並不是流行性感冒(flu)。換言之感冒的流行,不等於就是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筆者主張應直接改叫做流感-----是與感冒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呼吸道感染,兩者無論在病源、感染範圍、症狀、嚴重度、併發症都有天壤之別。流感的發炎會侵犯上中下呼吸道、甚至以下呼吸道為主,絕大多數病人會高燒、虛脫、厭食.並且咳得很厲害。流感的傳染率似乎比感冒更高,所以容易造成流行,不過流感的定義或診斷並非單看流行與否,而是視病毒及症狀的嚴重度。亦即如證實是流感病毒引起(當然症狀一定厲害),雖沒什麼流行,還是要診斷為流感。重感冒是錯誤的名詞,感冒是指輕微的感染,嚴重的應叫(類)流感

 
將流行性感冒正名為流感

    最近有醫師說,感冒是傷風或冷到,流感則是病毒感染。
其實感冒與流感同樣都是濾過性病毒所造成
,同樣是與受寒、冷到毫不相千。差別是前者症狀輕微,終年可見,病毒種類太多,因此無法發展疫苗;後者非常嚴重,台灣主要在冬天才現蹤跡,病毒只有一種(雖有不同型及亞型),因此可製造出疫苗使用。

    時序進入十一月,又到了流感肆虐的季節,一直至農曆過年前後,就是所謂的診所「旺季」。政府從去年起倣效先進國家,引進流感疫苗為高危險群老人施打,此一疾病也逐漸受到大眾重視,不過多數媒體仍都將感冒與流感混為一談,常常很多外電報導流感的新治療法,但總是被我們誤翻成感冒治療新法。而疫苗在去年都被誤稱為「感冒疫苗」,使得不少人以為感冒已經有方法預防了。今年不少媒體才開始使用「流感疫苗」此一正確名詞。但不論是衛生署、醫界或媒體,目前若用「流感」兩字,都只是為了標題縮寫(臨時由五個字縮為兩個字)以減少篇幅,而不是像海外許多華人地區那樣,已把流感兩字當做正式的病名,不再用「流行性感冒」這五字。

    這兩種南轅北轍的病會被混淆,原因出在兩者都使用了感冒字眼,看起來是同一個病,只是一個是普通的、一個是流行的,事實上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病。為了要分辨,最好是像國外一樣,各有不同名字。但目前不可能為流行性感冒取另外新名,將之直接稱為流感,不失為好方法,因為一看便知道是不同的痛,同時也了解就是指以前所謂的流行性感冒,又不那麼詏口。希望媒體和醫界能在報導(不論是標題或內文)或看病時,儘量用此兩字,而不要用容易誤會的五個字,也冀望衛生署能將流感列為正式病名,而書於公文及傳染病防治法條,則我們社會在討論呼吸道感染時,就不會越講越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