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不該稱為癡呆症

                                            
許文德

     拜讀黃崑巖先生的大作「七字狂想曲」(2月23日人間副刊),個人同意「七」這個數字的確有它特殊之處,但文中黃先生數度提到「癡呆症」這個名詞,恐怕未盡妥適。

    
所謂癡呆症是過往不正確的翻譯用詞,指涉的應是早期狹義的「阿滋海默氏症」( Alzheimer
s Disease  AD),目前則指廣義的「老人失智症」(senile dementia)。這兩大類的病人雖都有智能喪失的問題,但並非先天即愚痴無識的呆子、白痴(idiot),而是因老化、退化或罹患腦血管疾病,如中風等後遺症,才導致後天智能喪失,如美國前總統雷根、老牌影星寇克道格拉斯、「英文法」作者柯旗化等人,都是這個疾病較出名的受害者。

    以癡呆稱呼病人,他們可能不會在意,也無能在意,但對病人親友而言,則是一個很難接受的殘酷事實。因此,醫界多年來即一直努力將癡呆症正名為失智症,且以英文原名來看,無論是 Alzheimer
s Disease或senile dementia(源自拉丁文senilis老人  dementia失智),都沒有任何癡呆的涵意,而去年(民國九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台灣失智症協會」,在恩主公醫院院長陳榮基教授的主導下正式成立,除了揭櫫對失智症患的防治與患者的照護之外,也企盼這個以失智症而非癡呆症為名的協會,能幫大家深入瞭解失智症的真相。

畢竟,病人並非癡呆,只是逐步喪失智能而已,如果能及早獲得適當的預防與治療,他們未必會失智,或者不致失智得那麼快,稱呼他們癡呆,既非事實,也不禮貌。

   黃先生望重杏林與杏壇,所著的「醫眼看人間」內容非常精彩,筆者買過三本,其中兩本送人,至於近作「
醫師不是天使」也於最近拜讀完畢,黃先生的學養及文章功夫都是筆者推崇的,然大人之過如日月之蝕,動見瞻觀,如果連黃先生都繼續將失智症當作癡呆症,影響恐頗深遠,故不惴淺陋,提出供大家參考。

「投稿 中國時報 人間副刊」(讀者迴響)

醫療論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