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腸病毒71型風暴----十周年回顧
 

                                   文、圖/ 郭明裕                        桃園市  郭明裕診所


前言
 

文獻中記載腸病毒始於1735年,所陳述的是一種克沙奇B型引起的肋膜針刺痛(Pleurodynia),可見腸病毒存在地球已久遠。
 

    腸病毒共有68型之多(2005年底美國CDC已培養出腸病毒至91),喜好25℃至56℃之間的溫度,故活躍於夏天。台灣因人口稠密,助長近距離飛沫與接觸傳染。兒童於夏天每年接受至少5型以上腸病毒的挑戰,上了小學後感染的症狀會減輕,部份原因是有了感染過的各類型腸病毒抗體,部份是表現的症狀變不典型。

                                                           
夏天裡常見的腸病毒
 

一般新生兒得到腸病毒時,主要是發燒,以克沙奇B型或部份伊科病毒如4611等型為主,死亡率約10﹪,死亡原因皆以肝炎、腦炎、心肌炎等多重器官衰竭為主,嬰兒室夏天應留意!
 

    嬰幼兒得到腸病毒時,主要是發燒、想吐、腹痛,有時會出現咽唊炎、手足口症,另外是四肢出疹子等。如果流行的是小兒麻痺(腸病毒引起重症的一支,現因有疫苗注射較少見,但台灣1982年夏天造成89名兒童死亡的大流行事件)、腸病毒71型(台灣1998年夏天造成78名兒童死亡的大流行事件),這兩型容易造成腦炎或合併肺水腫等呼吸困難重症。其次是克沙奇B型(每年都或多或少引發一些兒童心肌炎重症死亡個案)。
 

    成人或大兒童(上小學)腸病毒症狀,常合併高燒、頭痛、腹痛、嘔吐,這時候約10%會拉肚子、便祕、肌肉痛、肋膜針刺痛、假性盲腸炎、無菌性腦膜炎等不一而足。

    一般腸病毒會引起重症的是以1.小兒麻痺2.克沙奇B3.腸病毒71型為主。引起輕症的是以1. 克沙奇A2.伊科病毒為主。
 

    引起手足口症的以嬰幼兒為最大宗,良性的以克沙奇A16最多;惡性的以克沙奇B1-B5和腸病毒71型最多。

    腸病毒引起四肢或身體出疹子,以伊科病毒最多,一般皆良性。而腸病毒引發肺部發炎常低於5%,故是最不重要的症狀。
 

腸病毒的保健方法只有勤洗手一項,大人與小孩都要做到;因為近來發現大人有腸病毒輕微症狀只佔一半,且可能只是喉嚨痛或一天的發燒,其實大人也是傳染源之一。
 

1998年台灣腸病毒71型大流行事件中,出現78例兒童手足口症合併腦炎、肺水腫(圖三)死亡慘劇(Ref 2,3,4,5);並促成筆者與陳建仁院士(現任國科會主委、前任衛生署署長)、金傳春教授、黃立民教授四人共同在立法院催生台灣的疾病管制局(CDC1999年元旦),挽救了後來的SARS防疫。美聯社專訪筆者後的『台灣腸病毒71型大流行事件報導』,也登上了1998627日全美國報紙。
 

1998腸病毒71型風暴發現的背景始末
 

1982年夏天台灣流行小兒麻痺,總共死亡89位兒童,以及1000多位兒童罹病坐上輪椅(Ref.1)。猶記當時我是第二年住院醫師,兒子剛打完第二劑三合一疫苗,腳痛發燒,令我提心吊膽,而整個小兒科病房滿滿的是悲劇。這一年從李慶雲教授身上學到一句名言:「如果侵犯upper motor neuron則要好好呼吸治療,沒死活起來,不會留下後遺症。如果侵犯lower motor neuron則大部份要坐輪椅」,這種重點式的知識傳承,有時是看了很多書或是文獻也找不到的經驗。
 

    1994年起出任衛生署檢疫總所顧問,就把1982年以來這12年中對包含小兒麻痺等型的腸病毒做一次完整的回顧演講,當時衛生署的同仁反應不熱烈。1998年應檢疫總所所長邀請,再講一次腸病毒,結果因當年暴發了死亡78位兒童的腸病毒71型事件,反應很熱烈,總共被問了兩個小時的問題。國科會也邀請我演講同一主題,反應一樣熱烈。對照1994年筆者對衛生署同仁演講時的冷淡不可同日而語。
 

    19984月天氣高溫少雨,腸病毒的手足口症來的特別洶猛,五月初因會診一岀生三天大新生兒腸病毒昏迷個案,515日在和美國執業的長兄郭明實醫師多次越洋討論後,終於寫下「腸病毒來勢洶洶的警訊」一文,對衛生署提出警示與建言。2天後在兒童胸腔醫學會成立大會中,受到12年前的學生國立成功大學王志堯教授邀請,寫一篇表面張力素的評論文章,並因而從這位剛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的學生身上,又學到了表面張力素蛋白質在感染醫學上的新知。但更可喜的是王教授竟然把牛津研究的成績歸功於我12年前教他表面張力素的底子,當下使我甚安慰。
 

    1998624日在立法院與黃立民、金傳春、陳建仁等三位教授,共同敦促衛生署成立台灣CDC,衛生署前署長陳建仁院士曾問我:「以一位開業醫師的標準,你的表現超乎水準,你是如何辦到的?」我說;「我是李教授的門徒,從1982年夏天起,我已經把哈佛大學的Feigin教授那本感染科教科書的腸病毒部份看了100次以上,也勤讀了40多篇腸病毒71型的文獻,並請長兄郭明實醫師去南卡開會時,請教Feigin教授有關台灣腸病毒71型疫情的看法。」
 

    那一年美聯社採訪我,民視異言堂報導我,公視請我上節目,但背後更有教我新生兒科醫學與呼吸治療的長兄郭明實醫師,以及提供我基因醫學資料的堂姊夫陳文盛教授與提供我環境醫學資料的表姐夫葉壽忠博士的協助。而真正使我「學習中成長,成就中謙卑」的應數李慶雲教授莫屬,謹記此一成長中的點滴,對充滿恩情的師長鞠躬,對李教授的言教身教以及師母的一身好廚藝感謝,因為他的教導使我救了更多的兒童。
 

全球暖化、反聖嬰與2008台灣腸病毒71型風暴
 

2008年以來至5月中,台灣南部腸病毒71型重症即高達54例,並死亡2例,震撼衛生署疾病管制局。1998年一月份,台灣腸病毒71型重症仍未出現,10年前席捲全台的腸病毒71型風暴,似乎有山雨欲來的跡象。在各項危險指標上,我們看到了什麼?有那些現象要高度警覺與提防的?似乎應有未雨綢繆的策略與準備!試列述於下:
 

(一)全球暖化1998年由於暖冬與梅雨少,高溫由冬、春延續至夏天,促成34月份北、中部腸病毒71型大流行,手足口症兒童全年破10萬人。由於腸病毒感染手足口症或咽唊炎,只佔所有感染兒童的3-5%而已,故1998年總共有近300萬兒童感染腸病毒,其中有405例腸病毒重症,隔年1999年重症減至35例,2000年又上升至291例,2001年更上升至389例;往後2002年至20076年間,也只有2002年發生162例與2005年發生142例有破百,其他2003年、2004年分別為70例與50例,2006年、2007年更分別下降至只有12例與11例重症,每23年就會有一波破百重症的流行年。今年冬天又聖嬰暖冬與反聖嬰暴雪少春雨的跡象,台灣南部在北半球中國大陸暴雪的前緣區,仍保有22℃以上高溫,助長腸病毒71型的大流行。
 

(二)基因型改變高溫與高紫外線的暖化天氣,容易使腸病毒71型基因造成微突變。1984年夏天,發生在中國湖北省的腸病毒71型基因序列,其5’-NCR端有11個基因與,1982年夏天,發生在中國沿海各省的腸病毒71型基本型基因序列相異,立體結構互異(圖五),對神經細胞受體更具親和力與侵害力(Ref.7)10年來台灣北部的腸病毒71型傾向VP1區基因改變;而南部的腸病毒71型傾向VP4區基因改變,有B區與C區的小變異(今年大都是B5亞型),更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
 

(三)嬰兒低抗體2002年美國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上,即有一篇腸病毒71型抗體陽性率研究(圖一),發現嬰兒低抗體好發於6個月至2歲之間,不到成人5%2歲至3歲約為成人20%3歲至5歲約為成人35%6歲以後皆可達到成人的60%70%的抗體水準。印證3歲以下的男嬰,每23年就會有一波重症的流行年,只是沒有像今年這麼早,全球暖化還是主因。吃母乳似乎只減少部份個案發生而已,因乳鐵蛋白在研究中證明可以有效抑制腸病毒71型的生長。
 

(四)大人更要多洗手2004年美國內科醫學會期刊(JAMA)有一篇研究,發現大人感染腸病毒71型,只有47%有臨床症狀(圖二),其中手足口症只有8%,咽唊炎9%,病毒疹6%,發燒1%,幾乎不易發現。所以腸病毒71型流行期,大人更要多洗手,尤其幼稚園老師。
 

(五)隔離比洗手更重要近距離飛沫接觸傳染的腸病毒71型,在洗手方面的有效性比不上停課的隔離來的有效。這從10年來每次78月放暑假,腸病毒71型的高峰即迅速劇降,而到9月開學時,南部有另一小波高峰,得到印證。幼稚園一有病例,應果斷停課。
 

(六)重症的快速治療3歲以下男嬰有手足口症或咽唊炎,再合併高燒、嗜睡、嘔吐、抽搐時,即應列為重症,積極治療。因為這已經是腸病毒71型腦炎現象,屬於台大小兒科張鑾英醫師1999年在刺絡針醫學期刊(Lancet)中提出的重症第二期,如果演變為第三期的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圖四)與第四期的肺水腫(圖三),則預後不好,死亡率高。如果勉強救起來,也會如台大張鑾英醫師2007年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表的,有重大神經發育與認知的遲緩現象(Ref. 6)
 

腸病毒71型風暴的亞洲擴散警訊
 

    腸病毒71型三月以來在中國以燎原之勢擴散,總共十個省超過2萬多例,至5月中旬已有45名兒童死亡。主因是台灣腸病毒71型一月份已在南部發威,而近年來兩岸來往的旅客與商人眾多,腸病毒71型幾個亞型早已經登陸,加上全球暖化與春節中國大陸暴雪,基因型改變,更易傳播。次因是大陸近年來沒有腸病毒71型疫情,5歲以下兒童大都沒有此型抗體。再其次是今年腸病毒71型是具神經系統侵襲性的B5亞型與C4亞型。新加坡、香港也傳出類似疫情。  
 

2007322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刊登了達特茅斯醫學院小兒科主任 摩德林(Dr.Modlin) 教授對台灣腸病毒7110年災難的一篇評論,建議仿傚小兒麻痺疫苗的全球成功,發展另一個類似的腸病毒71型疫苗。
 

    台灣去年已經研發腸病毒71型疫苗成功,因應腸病毒71型的全球擴張,台灣腸病毒71型的十年醫療經驗與疫苗成功,將對全世界兒童做出貢獻。


結語
 

    今年一月腸病毒71型重症在南部快速暴發,經過春節的南來北往的病毒傳遞後,如果34月再如氣象預測的春雨少,則我們就應提高警覺,因為與10年前的腸病毒71型風暴太像了。知己知彼,才能打敗腸病毒71型的威脅。

   

                                              (圖一)腸病毒71型抗體血清陽性率    Pediatrics 2002;109:188

 


 

結果

個案數(%)  (N=87)

無症狀

46(53%)

有症狀

41(47%)

   手足口症

  7(8%)

   咽唊炎

  8(9%)

   發燒

  1(1%)

   上呼吸道感染

18(21%)

   腸炎

  2(2%)

   病毒疹

  5(6%)

(圖二)大人腸病毒71型臨床症狀     JAMA 2004;291:222

 

 

 

(圖三)1998腸病毒71型重症引發肺水腫的X-Ray

 

(圖四) 1998腸病毒71型重症引發左半邊腦水腫的CT Scan,男童右半側中風.

(圖五) 1984年夏天,發生在中國湖北省的腸病毒71型基因序列,其5’-NCR端有11個基因與,1982年夏天,發生在中國沿海各省的腸病毒71型基本型基因序列相異,立體結構互異,對神經細胞受體更具親和力與侵害力         J Med Virol 1995; 47: 161-67.

  

參考文獻

1.      Kim-Farley RJ, Rutherford G, et al. Outbreak of paralytic poliomyelitis,Taiwan.  Lancet 1984; 324: 1322-24.

2.      Chang LY, Huang YC, Lin TY. Fulminant neurogenic pulmonary oedema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Lancet 1998; 352: 367-68.

3.      Chang LY, Lin TY, Hsu KH, Huang YC,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of  pulmonary oedema after enterovirus-71-related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Lancet 1999; 354: 1682-86.

4.      Ho M, Chen ER, et al. An epidemic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in Taiwan. N Engl J Med 1999; 341: 929-35.

5.      Huang CC, Liu CC, Chang YC, et al.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with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N Engl J Med 1999; 341: 936-42.

6.      Chang LY, Huang LM, Gau SSF, et al. Neurodevelopment and cognition in children after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07; 356: 1226-34.

7.  Zheng, Z. M., He, P. J., Caueffield, D., Neumann, M., Specter, S., Baker, C. C., and Bankowski, M. J. Enterovirus 71 isolated from China is serologically similar to the prototype E71 BrCr strain but differs in the 5'-noncoding region.  J Med Virol 1995; 47: 161-67.

 桃園市  郭明裕診所 

郭明裕 醫師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 常務理事   
                                            

此文為---郭醫師5月份對台大小兒科住院醫師與
 
敏盛醫院醫護人員感控專題演講內容                                  2008/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