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小兒麻痺疫苗

    小兒麻痺病毒分三種型,第I型的疫苗株很少引起肢體麻痺,第II型的疫苗株常引起免疫力不足的人造成肢體麻痺,第III型的疫苗株常引起免疫力正常的人造成肢體麻痺,推測原因是這些減毒的小兒麻痺病毒(就是疫苗株)在人體排泄出去後產生突變,使得神經毒性增加,以致引起類似小兒麻痺或真正肢體麻痺。如果免疫力不足或缺乏的人接受到減毒的病毒,也有更多機會引起肢體麻痺。

    根據一份有關疫苗株引起小兒麻痺(有肢體麻痺)的統計報告發現,在一九八○到一九九四年共收集到一百二十五例,其中四十九例(百分之卅九)是免疫力正常的口服疫苗者,四十六例一百分之卅七(是免疫力正常的口服疫苗的接觸者),卅例(百分之廿四)是免疫力不足的口服疫苗者或其接觸者,這些無辜的接觸者大部分是沒有接受疫苗接種或沒有被感染過的人。接受口服第一劑疫苗及其接觸者,產生疫苗株的肢體麻痺機率較高。

    羅馬尼亞有較高的比率引起疫苗株肢體麻痺(百萬分之二點七,一般為百萬分之零點三),有人懷疑係因在產生肢體麻痺前卅天接受過多的肌肉注射。羅馬尼亞統計這些病例,卅天內共注射十六點八次(平均值),但美國分析該國病例發現,美國的病例在肢體麻痺前四十五天僅打一點五次肌肉注射,應和產生疫苗株肢體麻痺不太相關。接受口服疫苗後,兩周內最好少做肌肉注射。

    台灣從一九五八年引進沙克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一九六三年開始已服沙賓小兒麻痺疫苗,一九六六年起大規模使用口服沙賓疫苗,使得台灣每年感染小兒麻痺人數遞減,惟一九八二年六月又引起一次大流行,當時也是大量使用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才得已控制流行。

    一九九三、九四年衛生署推動全國幼兒口服小兒麻痺疫苗,這些接種策略使得台灣對小兒麻痺的免疫力很高,但疫苗株引起的肢體麻痺雖沒有直接證實,不過近十年僅數個疑似病例,可見機率是微手其微。

    最近不少專家提出,使用順序式小兒麻痺接種時程,可以防止疫苗株肢體麻痺,這是讓接種者不會引起此副作用,但疫苗接種者的接觸者仍有機會產生此疫苗株肢體麻痺。要真正防止產生此副作用,就是單獨使用沙克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不過現階段台灣的環境不適宜,仍應以口服疫苗為主,如果有免疫力不足者,應以注射型為宜。

    一旦家中有人接受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全家也應加強洗手,以防受疫苗株感染,不過祇要家人都有小兒麻痺抗體,就不怕此疫苗產生的副作用。

─   作者莊凱全醫師  曾任衛生署防疫處科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