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

藥品總額差點被偷渡成功,

醫界應記取醫藥分業的教訓,深入瞭解立法院的運作!

 

立法院在五月二十三日臨時要求衛生署至立法院就「總額預算支付制度-醫療給付費用總額設定及其分配」提出專案報告,究其緣由,原來,某藥廠透過「公關公司」在立法院強力運作下,盼藥品能另立總額,否則阻止西醫基層總額上路。

本會透過全省基層醫師各地的協會,並在全聯會吳理事長的協助下,三日之內集體總動員,與衛生署及健保局等行政單位溝通,強烈表達反對「藥品另立總額」外,亦動員與醫界一向友好的立委,成功地阻止藥界再度偷渡進攻與修法,當時立法院登記發言立委達30多位(有關立法院運作詳見第二版)。

此次經驗,使醫界再也不能因意識型態來支持某位立委,應全省有計畫的推出代言人,支持某位立委的程度將可依下表之指標來評估,評分愈高愈值得肯定。

附表:

評分

項目

二分

一分

○分

1

決定加入衛福委員會

不一定

確定加入其它委員會

2

對醫界立場認同度百分之百

大部分認同

不認同

3

過去與醫界合作的經驗良好(有事24小時找得到人)

過去與醫界合作的經驗尚可(有事白天找得到人)

無任何合作經驗

面對「西醫基層總額」的實施,基層醫療本期(一年半)努力的目標,應是如何爭取病人回流至基層-努力設法讓慢性病患回流及增加基層的門診手術。慢性病的回流,除基層努力充實實力及提昇形象之外,應逐步訂定各種疾病門診治療指引,確保醫療品質。門診除一般理學檢查之外,應適度開放各種檢查及檢驗。在提高基層的競爭力時,也應加強基層之間的平行轉診。

關於「聯合診所」的推動,本協會對於新開業診所,持鼓勵的態度,依過去經驗,「同科聯合門診」成功率較高。但本協會堅決反對財團介入「聯合門診」,如允許財團到處設立「聯合門診」,則基層醫療院所將萎縮更快。如果政府實行低率貸款之協助,就會有診所轉型或朝向「聯合門診」,此可提高診所的競爭力,但是「聯合門診」的推動,應有詳細的規劃與配套措施,才能對基層醫療有實質的幫助。

立法委員三年一任,一年六會期。下會期九月十八日開議,將是現任立委最後一會期,十二月將改選。

下會期立法院努力方向之重點:

一、堅持雙軌制的醫藥分業(反對任何醫藥分業的修法)。

反對藥品另立總額(反對任何藥品總額納入立法)。

三、診所得納入醫療法人(修訂醫療法)(詳見第四版)。

藥界一向主張單軌制的醫藥分業,如果祇有醫院可聘藥師,診所不能,則診所因病人將因就醫不便,而逐漸萎縮。有部分醫界則主張,每日門診量30人次或20人次以下免聘藥師,診所也不能聘藥師,以換取藥界認同。在「但書」下的醫師有調劑權,(但是基層院所每日門診病人超過2030人者,將強迫釋出處方,診所不能聘藥師,在民眾就醫習慣未改變前,只有使診所喪失競爭力),此種做法將因違反法令,而使診所醫師喪失調劑權,宜深思此法是否行不通。

藥品總額由健保開辦之初的400多億,飛漲至今日的800多億,藥界盼在藥費過度膨脹之際,把藥品另立總額以爭取藥品總額利潤的分配。本協會主張,待醫院與診所全納入總額後,藥費逐年調降至合理價位之後,再考慮藥品總額。以OECD國家藥品費用占全年平均醫療支出15.4﹪,而我國目前藥品支出佔所有醫療費用支出的28~29﹪,實在太高,應逐年調降藥品費用用以增加診察費,才是正軌。而藥品的支出是在處方之後才有的結果,怎能先訂定藥品總額?所有實施總額制度的國家,只有逐年限制減少藥品的支出,從未見要求藥品另立總額。

總之,醫界要團結與奮鬥,不應是一種口號,而應是一種有計畫有策略地,一步一步耕耘,基層醫療在整個大醫界(包括: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醫療)中是屬於弱者,但如果大家皆能多花一份心力,利用醫病的關係,在民主政治重視選票的今日,也能發揮相當大的影響力,盼大家瞭解年度努力的目標,遊說立委,甚至推出代言人,各地方把推薦輔選委員的名單與條件,和本協會聯繫,以便將來立法院的統籌運作,基層醫療才不會永遠是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