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第1166 2010-03-29

對不起,我們錯了!

撰文者:郭奕伶

這是一封沉痛的道歉信,致所有的讀者。

事情緣起於,在健保費研擬調漲時,健保虧損的真相到底如何?健保黑洞的形成,絕不只是保費問題。於是,我們在《商業周刊》第一一六五期,刊出了〈健保黑洞不補 調漲後照樣虧損〉一文,文中的主要論述有三:

一、健保局的管理不善,才是健保瀕臨破產的首害。

二、其中,不肖醫師詐領健保費高達一千六百四十八億元,占健保虧損比率五八•三%,是健保黑洞的元凶。

三、要搶救全民健保,不應只漲健保費,更重要的是節制醫療浪費,才能治本。

報導刊出,醫生讀者回應,此一數字有誤。我立刻向同仁瞭解事情始末。是的,我們確實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這一千六百四十八億,係錯誤引用監察院報告,該數字是指健保局節流措施執行成效的總額,其中,「查處違規院所追回費用」(醫院詐領健保費)項目為二十八•七九億。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五十七倍的數字錯誤

儘管這來自一個監委對健保局提出的糾正案,糾正健保局對違規醫院的稽核不力,但我們錯誤引用數據;在新聞專業上,我們也未對健保局進行二次查證。我們確實失職了!

對多數的好醫生們,我們有愧,讓你們的醫德受到質疑;對於讀者,我們更有愧,我們傳遞了錯誤的資訊。

身為兩岸三地發行量最大的財經周刊,我們沒有任何藉口,這樣的錯誤,不應該發生。而我身為總編輯,督導不周,在此向讀者們至上最深的歉意!

亡羊補牢,第一時間,我們在商周官網首頁,刊登了顯著的道歉聲明;也展開與各引述部落客的溝通,請他們撤下這篇錯誤的報導;一切,都是為了停止錯誤的資訊被傳播

 

 

 

 

 

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商業周刊第1165期登載

『健保費憑甚麼漲?健保黑洞形成的四大主因』報導有誤」

聲明重點

商業周刊第1165期登載「健保費憑甚麼漲?健保黑洞形成的四大主因」文中有多處曲解及錯誤引用監察院9933 提出之糾正案資料,並以驚悚的內文污衊絕大多數奉公守法的醫師會員,誤導民眾,對醫師專業形象造成傷害,本會深表遺憾。敬請商業周刊秉持實事求事、積極求證之精神,儘速以相當之版面更正說明,以正視聽。

錯誤1

「醫療院所詐領健保費,高達一千六百四十八億元,並指控以救人為職志的醫師,竟然是造成全民健保虧損大洞的頭號戰犯」

事實1

(1)監察院201033 發布「調查意見」之原文表示:「…透過抑制藥費成長率、藥價調整金額、違規查核追回費用、醫療審查核減等5大節流措施之執行,倘以藥價調整金額、違規查核追回費用、醫療審查核減等3項足茲統計金額之項目,彙計其節流措施撙節約有1,687億元」。

(2) 1,687億元係節流措施撙節費用,僅極少數為醫療院所詐領之健保費(1.71%)。

錯誤2

「過去十一年來,健保局應追回的不肖醫療院所詐領健保費用,總計達一千六百七十七億元,至今卻只追回二十八億六千九百萬元,等於平均一年才追回約二億六千萬元,成功率不到二%。」

事實2

(1) 監察院201033 發布「糾正案文」之原文表示:「其中查處違規院所追回費用部分,11年來共計追回28.79億元,僅占節流措施撙節總額之1.71%」。監察院之原意係指健保局應加強查處違規醫療院所並追回費用部分之比率,以達嚇阻不肖醫事服務機構違規。

(2)   過去十一年來,健保局已全數追回的違規查核費用,總計達28.79億元,成功率100%。

錯誤3

「在過去的十一年間,可以成功揪出高達千億的詐領案,為何追討不回?」「若不是(健保局)放縱,就是有勾結。」

事實3

在過去的十一年間,健保局已成功全數追回違規查核費用28.79億元,絕無健保局放縱與勾結醫療院所之情事發生。

以上錯誤,足以導致不明究理的民眾誤解許多兢兢業業服務病人的醫師,造成醫病間信任的嫌隙、緊張,實非民眾之福,特此聲明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press/content.php?id=14422

健保黑洞不補,調漲後照樣虧損」報導引用數據錯誤道歉聲明

《商業周刊》第1165期「健保黑洞不補,調漲後照樣虧損」報導中,有關「不肖醫師詐領健保費」達一千一百四十八億元此數字,係錯誤引用監察院日前調查報告;監察院所提數字,是指健保局節流措施執行成效的總額,本刊錯誤引用為「不肖醫師詐領健保費」,因此造成民眾「以偏概全」對多數堅守崗位的醫界人士造成誤解,本刊對此致上最深的歉意。  

《商業周刊》對於盡心全力照護病人的好醫師,給予最大的掌聲與支持,同時也對因此篇報導而對好醫師造成的傷害與誤解,再度表達最深的歉意;也期許健保局能加強對不肖醫師的稽核,才不辜負全民所託,也避免傷害多數堅守崗位的醫界人士。

商業周刊第1165期「健保費憑甚麼漲?健保黑洞形成的四大主因」(節錄)

虧損原因一:詐領健保費 連男人也可以摘子宮
當中,最大一項是「醫療院所詐領健保費」,高達一千六百四十八億元,這指的是,以救人為職志的醫師,竟然是造成全民健保虧損大洞的頭號戰犯

有多嚴重?從民國九十四年至今,平均每一百家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就有約五家遭查獲違規,堪稱高犯罪率。再根據監察院最新的報告,過去十一年來,健保局應追回的不肖醫療院所詐領健保費用,總計達一千六百七十七億元,至今卻只追回二十八億六千九百萬元,等於平均一年才追回約二億六千萬元,成功率不到二%

….….

對此,健保局的說法是:「稽查人力有限」,然而,這「有限的人力」,在過去的十一年間,可以成功揪出高達千億的詐領案,為何追討不回?
「貓明明已經看到老鼠在那了,偏偏就是不抓。」一位學者直接點出健保局稽查單位的不作為。「若不是(健保局)放縱,就是有勾結
。」

 

壹、「審查核減」不是「不肖醫師詐領醫療費用」:

一、   查監察院201033日發布「調查意見」之原文表示:「…透過抑制藥費成長率、藥價調整金額、違規查核追回費用、醫療審查核減等5大節流措施之執行,倘藥價調整金額違規查核追回費用醫療審查核減3項足茲統計金額之項目,彙計其節流措施撙節約有1,687億元」。

    而非商業周刊文中錯載之「醫療院所詐領健保費,高達一千六百四十八億元,並指控以救人為職志的醫師,竟然是造成全民健保虧損大洞的頭號戰犯」云云。

二、  查監察院201033日發布「糾正案文」之原文表示:「其中查處違規院所追回費用部分,11年來共計追回28.79億元,僅占節流措施撙節總額1.71%」。監察院之原意係指健保局應加強查處違規院所追回費用部分之比率,以達嚇阻不肖醫事服務機構違規。

    而非商業周刊文中所載「過去十一年來,健保局應追回的不肖醫療院所詐領健保費用,總計達一千六百七十七億元,至今卻只追回二十八億六千九百萬元,等於平均一年才追回約二億六千萬元,成功率不到二%。」云云。

三、   健保局實施節流措施,包括藥價調整金額違規查處追回費用醫療審查核減3項,預計應節省1,687億元,係包含「審查核減、「藥價調整」以及「違規查處」。其中,佔最大比例的是審查核減(約節省1337.5億),次為藥價調整(約節省321億),末為違規查處(約追回28.79億)事實上,1,687億元係節流措施撙節費用,僅極少數為醫療院所詐領之健保費(1.71%),且過去十一年來,健保局已全數追回的違規查核費用,總計達28.79億元,成功率100%。

四、   「違規查處」特約醫療院所以虛偽或不正當之方法申報、請領醫療費用。「審查核減」是健保局對於特約醫療院所在正常程序下,對於已提供給病人之醫療服務所發生之醫療費用,因健保局持有不同意見所做的醫療費用申領時之「審查核減」「審查核減」「違規查處」是完全不同的性質,不應將2者混淆、等同視之。「審查核減」並非不肖醫師詐領健保費用,且健保局早已從申報醫療費用之程序中核減。健保局既然從未支付過特約醫療院所該筆費用,又何來商業周刊所謂之:「至今卻只追回二十八億六千九百萬元,等於平均一年才追回約二億六千萬元,成功率不到二%。」 商業周刊之報導顯然未經查證,明顯不實。

五、
  
正由於健保局從未支付過特約醫療院所該筆費用,而 商業周刊卻一再未經就事實查證,以:「在過去的十一年間,可以成功揪出高達千億的詐領案,為何追討不回? 」並附會的以學者觀點謂健保局稽查單位的不作為:若不是(健保局)放縱,就是有勾結。」惟事實上在過去的十一年間,健保局已全數追回違規查核費用28.79億元,絕無健保局放縱與勾結醫療院所之情事發生。
 

貳、醫界秉持「專業自主精神」,實施「審查核減」並「訂定數百項不予支付指標」,健保總額財務缺口完全由醫界承擔:

一、實施健保總額以來,西醫基層總額自92年至97年實際使用醫療費用與每年協商總額預算費用缺口已達458億點;醫院總額已達1636.6億點。一直由醫療提供者承擔健保財務壓力。

二、西醫基層診所自94年起陸續實施「每月看診十次」、「每月合理申報日數」共22項不予支付指標;西醫醫院歷年財政缺口皆達百億以上(尚未包含醫院自行吸收部分),醫界實施專業自主管控措施,訂定高達數百項不予支付指標等同儕制約措施,協助健保支出成長率趨緩。

 

參、「藥價黑洞」事實上是「藥價節流」:

總額制度下,藥品費用包含於總額費用中,實無所謂藥價黑洞問題。

一、  總額支付制度係維持健保財務收支平衡的一項工具,總額內某部份給付費用增加,勢必會壓縮其他部分給付項目。總額預算的概念是預算用完就沒有了,所以無論是醫療院所或是民眾在使用相關的醫療服務時是要有所限制的,這一部分主管機關需多盡宣導的責任。

二、  因人口老化迅速,壽命延長,衍生之重大傷病及慢性病人數增加,致藥費逐年快速成長,藥品費用自民國87772億元到971,252億元,藥費不但沒有節餘,反而持續在總額之中增加;如果藥費增加,其他醫療服務預算勢必就會被多壓縮;如果藥費少用一些,其他醫療服務項目及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的預算就可以寬鬆一些,這就是總額的精神。何來「藥價黑洞」!

 

以上錯誤,足以導致大多數的民眾誤解許多兢兢業業服務病人的醫師,造成醫病間信任的嫌隙、緊張,實非民眾之福,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