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與腸病毒感染無關

                    王  英  明  醫 師

    無論什麼季節,總有小病人因為嘔吐、腹痛、腹瀉而就醫,他們多半是罹患了急性腸胃炎。最近在腸病毒威脅的陰影下,不少人拉肚子時,緊張萬分,因為他們很怕這就是腸病毒的感染,而腸病毒與死亡似乎就是等號。其實這是一大誤解。雖然從字面看起來,腸病毒是「腸子的病毒」,但絕大多數的腸胃道感染,都不是腸病毒引起的。單純的腹瀉而無其他病變,不必考慮腸病毒感染。

  腸病毒是一大群病毒的總稱,包括有A、B型的克沙奇病毒、小兒麻痺病毒、伊科病毒,以及後來發現但無法歸類、乾脆直接叫腸病毒68~71型的。目前所指的腸病毒感染,是除小兒麻痺病毒以外的上述所有病毒。

  腸病毒主要感染途徑是經由口腔或呼吸道進入咽或下腸道聚集,二十四小時內就會到局部的淋巴結,如扁桃腺、深頸淋巴結、腸及網膜淋巴腺,第三天病毒流入血液中,循環到許多器官如中樞神經、心臟、肝、胰臟、腎上腺、呼吸道皮膚及黏膜,在大量繁殖後,造成繼發性感染。

  腸病毒感染有時不一定有症狀,有時同時很多疾病發生,有時只是單純發燒五、六天,其他什麼都沒有;在「皮膚及黏膜」的變化也就是咽峽炎、手足口症或出疹子;「呼吸道」則有普通感冒、咽炎、咽峽炎、腮腺炎、哮吼症、支氣管炎、肺炎、胸膜痛;「腸胃道」可能形成嘔吐、腹瀉、腹痛、便秘、肝炎、腹膜炎、胰臟炎;「眼睛」是出血性結膜炎;「心臟」會有心膜炎、心肌炎;「中樞神經」可有腦膜炎、腦炎、脊髓炎;另外還有血液及泌尿道的疾病。

  不過絕大多數的腸病毒感染,都是點到為止,一周左右就會自癒,只有很少數病例,才會影響重要器官,威脅生命安全,有統計說死亡率是五萬到十萬分之一。相信過去每年夏季都有一定數目的小兒病人(可能二、三十人),是疑因腸病毒感染中樞神經而致死,但就像其他種種常見嚴重疾病或意外一樣,每年可能奪走兩三千幼兒生命,卻很少登上社會版。

  去年腸病毒消息會造成轟動,因流行的是近年較少的腸病毒七十一型,且又較有致命性。近來整體社會漸重視各種健康與民生問題,加上媒體開放後(尤其有線電視),這種嚴重疫情,當然會受囑目。由十六年前戒嚴與報禁時代,小兒麻痺感染(也是屬腸病毒的一種)流行,造成九十人死亡的消息,卻悄悄地過去,沒有任何媒體報導,就知道時空的差異有多大。

  專家們都預測,經過去年的高峰後,類似大規模流行及致命疫情,今年似已不太可能發生。然而家長們仍心有餘悸,一聽腸病毒就驚慌萬分,逼得有些醫師已不太願意用此診斷。其實臨床會想到是否腸病毒感染,主要還是先看有沒有「手足口病」、「咽峽炎」這兩種病。大規模流行時,碰到無菌性腦膜炎、腦炎、肢體麻痺、心肌炎,也要將腸病毒列入診斷考慮。腸病毒雖會造成腸胃炎,但統計上並非腸胃炎主流病源。很多研究都認為腸胃炎與腸病毒的關聯,很難確定;光是拉肚子而沒有手足口病或咽峽炎變化,大可不必去考慮腸病毒感染。

  腸病毒感染每年都一定會繼續發生,每年也一定有人因而致死,但腸病毒並非所有病原體最可怕的一種,比較其他感染,死亡率算是很低。目前衛生署常只報告與腸病毒有關的死亡病例,一再強調腸病毒的可怕,讓人以為幼兒致死的疾病只有腸病毒感染,其他的病都無人死亡。此種風聲鶴唳,已造成社會大眾歇斯底里的「腸病毒恐慌」,有無必要,值得討論。

  民眾應該知道的是,少去公共場所、不接觸有病的人、常洗手、養成衛生習慣,本就是是預防各種疫病的好方法,不單是為了腸病毒。如果出現不正常的嗜睡、抽搐、持續嘔吐或高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頭頸僵直、肢體麻痺、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或不整,才是可能已有併發症,不過很多病也有此變化,不單是腸病毒感染。更該注意的是,小兒有病痛,不管是否只發在喉嚨,由小兒科或家庭醫師診治,才能兼顧許多地方,全世界皆是如此,但在台灣,小兒科及家庭醫師往往被視為「治療喉嚨發炎不專門」,這是很荒謬的。其實像腸病毒類似的感染,常常會很快影響全身,有時看似只在喉嚨,說不定已波及他處,如未及早發現,家長遺憾的豈只是找錯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