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局將全面實施合理門診量,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馬大勳 醫師
最近報載健保局將全面實施合理門診量,引起部份醫界朋友的反彈,在媒體上已報導很多,但一般民眾多不關心,更不知合理門診量與其切身的利害,因此希望藉此文提出說明。合理門診量是中央健保局為維護民眾就診時有良好的醫療服務品質,按醫師的診斷時間、體能及工作人員的配合程度,有一定約合理看診人數,一般為每一診次(約三小時)為三十人至五十人,若人數過多將影響診療品質,因而規定了門診約合理門診量的辦法,若超過此量乃可看診,唯有健保對醫師的給付減少,以維持看診人數合理性。這種辦法自民國八十四年三月一日健保開辦,就在基層醫療院所實施,在醫學中心及大型醫院並未同時進行。
這幾年來的演變,使得"醫學中心"變成"門診中心",竟然有上萬次的門診人數,這是全世界上最大的醫療奇聞,醫學中心人滿為患,像菜市場一樣忙碌。根據健保局的統計八十九年第二季的統計在醫學中心,每次門診的平均費用為1418.97元,同期在基層院所為428.54元,多出有三倍半的給付,這種醫學中心、大型醫院如此無限制的門診量,也是造成健保局虧損而要求向一般民眾提高保費的原因之一。
因此健保局將要在全國大小醫療院所,全面實施合理門診量是有其必要的。其理由如下:
一、為維護醫療品質實施合理門診量是合理的:
一般就醫的程序是醫師一定要「望」、「聞」、「問」、「切」,簡單來說就是醫師與病患有充份的時間交談,讓患者訴說自己的病痛,然後在詢問患者相關的重點,並作最基本的看診、觸診、檢診,必要時作儀器檢查…,等。如此一來,每位患者起碼要花十分鐘以上,若是婦產科,病患為穿脫衣服費時更久。若一個診次要看一百位病患,須時約一千分鐘,亦即約16.5小時,再退一步想,若每位病患看診五分鐘,亦須連續工作八小時以上,那個鐵打的醫師有此能耐?反之,若在三個小時內看一百位患者,平均每人只有1.8分鐘的看診時間。如此一來,醫病之問如何交談溝通?朋友們您想想看,在此種狀況下的醫療品質除了一大堆的抽血檢驗,儀器檢查外,還有什麼?
二、醫師不是超人,不是裝配線上的工人:
在健保實施前的醫療狀況是先由基層醫療院所醫師看一般門診患者,醫學中心負責教學、培育後起的醫事人員,研究、處置一些困難複雜的疾病,一小部份時問看門診,上下班有定時,星期例假日有休息。但自健保實施以來,情況有很大改變,莫不以業績掛帥,某些醫學中心竟然以業績作為去留、升遷的參考,因此有所謂早安門診、上午門診、午安門診、下午門診、黃昏門診、夜間門診、隨到隨診、VlP直接門診、專車接送門診及電腦預約門診‥.等怪招,為了業績將同一科別分成一科、二科相互競爭,拼業績式的工廠化醫療機制,將醫師看成超人,當作裝配線上的一員,這種醫療經營方式,將人性、人文關懷放在何處?廣大的讀者朋友,不知有何意見?而且經營管理者對醫師的給付是依業績計酬,即所謂的PPF制度。而且有給付上限,若超過則給付遞減。而且醫師又無勞基法,工作超時過量叉無保障,除了如此龐大的門診量還要作研究、教學、參與學會及撰寫論文…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對嗎?實施合理門診量不合情嗎?
三、國家法令規章的實施應全面普及化:
合理門診量的辦法在健保開辦以來就存在,而且自健保實施之日起能在基層醫療院所施行,至今將近六年,並無困難。同一法規在不同場所竟然有如此久的實施時間差距,已嫌過晚。如今健保局將此規定全面實施,某些人的不滿不知為何?健保局對醫學中心手術及住院費用的給付不合理,是否可以合理門診量實行後節省下的費用同時作合理調整。
總之為了民眾就醫的品質,減除醫師沉重的工作負擔,為了法令實施的周延及維護正常的醫療生態,健保局全面實施合理門診量是合情、合理、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