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論人計費制,不是美國的
HMO?衛生署發佈「試辦論人計費制計畫」。据瞭解,某大醫院已提出對龜山、林口等地的承辦計劃。
是否,從此台灣民眾將嘗試一個全新的健保制度?姑且試析如下:
美國有上千個不同的
HMOs 組織分佈各州。但,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也是全世界最不具效率,也是最昂貴的保險,平均每個家庭每年花在醫療保險上夠費用高達八千美元( 1993年),占國民生產毛額的14.5%( 台灣為4.25%,1996年 )。HMO是一個封閉的健康照護組織,醫療單位以某個「價錢」與HMO簽約,負責「承包」被保險人的全年醫療照護,此即所謂「論人計酬制」支付制度。民眾一旦選擇加入某個HMO,必須在HMO的指定醫療場所就醫。到非指定場所就醫,增加部分負擔2-4倍。
HMO企圖由此節機制醫療支出的快速成長。
HMO的先天缺點:品質低落:由於醫療單位必須自負盈虧,醫院莫不設法降低醫療支出,節省開支以提高利潤。甚至發生逆選擇(選擇健康的人,拒絕多病的殘障老弱 )、終止續保、寡頭壟斷等等缺失。
從各種健康指標比較顯示,美國人付出最昂貴的健康費用,但其健康照護品質並不如歐洲、日本各國。幾年來亦未能發揮節制醫療支出的目標。至今美國尚有二千二百萬人嚴重健康保險不足。
此一試辦計畫無法克服的問題是:一、開放就醫場所,不符合「論人計費」的財務管理原則。二、錢跟著人走:挾雜論量計費制,違反計畫所謂:減少疾病發生、控制醫療費用成長之原始目的。
因此,「試辦計畫」,充其量,為健保獨立王國開道罷了(如:林口鄉-長庚系統-台塑員工)。
但吾人更擔心的是,它所代表的信息。
從「試辦計畫」可端倪衛生署佈置台式
HMO,以因應健保財務破產的「苦心」。衛生署保証:民眾就醫自由不變,醫療院所申報支付辦法不變。
但,很不幸,以上兩者與「論人計酬制」根本不相容。因為:
開放就醫,破壞HMO財務預算控制:
開放就醫,表面上看,民眾就醫自由不受影響,實際上,流動人口在外就醫不便勢必存在,而為了
HMO自身生存,逆選擇、「合法排除」重大傷病持續照護、財團壟斷,等等問題將隨之而起。「論人」與「論量」無法併行:
「論人計酬制」迫使HMO極力壓低被保險人的就醫次數。「論量計酬制」則鼓勵增加就醫次數。其結果有三:增加民眾保費、醫院診所關門、或HMO倒閉。
人事行政費用上漲問題,有待解決:
台式HMO若開放區內所有醫療院所簽約,它將淪為健保局「地區代理商」。但因此而增加的人事行政管理費用如何不影響早已濱臨破產的健保財務?有待交待。
結論:
HMO早已在美國証實無法解決費用上漲問題,反使服務品質下降。
其他
變形的HMO也躲不了美式HMO的缺點,反倒製造出一個有先天性缺陷的早產兒,台灣醫療環境經不起如此試驗,思考如何從現有制度加以改革,才是正途。
註:試行辦法規定:以登記為要件,以登記者上年度花費之
95%為財務管理承擔金額。登記的民眾仍可自由在計畫外之醫院就醫(事後自計畫內扣除該項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