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好一點
王英明醫師
幾年前我驚訝地發現,由於一直疏忽未補上該補的假牙,最後一顆臼齒,已因長久失掉原有支撐,竟然呈四十五度傾倒,使得與另一顆牙齒間只剩一點縫隙。這樣的狀況當然會妨礙咬合,也容易藏渣而使牙齦常發炎。
但很多牙醫師都告訴我:到此程度已沒辦法補救了。就這樣又拖了好幾年,直到最近終於請教了一位新認識的女牙醫師,在討論並拍攝完整的全口牙X光做評估後,才由她轉介,請專家乾脆將傾倒但仍完整的牙齒拔掉,在留下的空間,植入一顆新牙齒,解決多年的「心腹大患」。
最初那位女牙醫審視我的狀況後,頗為責怪我身為醫護人員,怎麼會讓這麼厲害的病變發生,因而感嘆地說了一句:「噯,我們對自己都不夠好。」意思是,從前如能寶貝自己的牙齒,現在就沒必要受這麼多的手術折磨以及耗損金錢了。
「對自己不夠好!」這句話確是有如醍醐灌頂,叫我悚然而驚。真的,許多人對周遭的親人或朋友很熱切關心,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對身體毛病馬馬虎虎、得過且過。不知是否太忙或太有自信,此種心態在專門照顧別人健康的醫師身上,並不少見。我想起在盛年期,即因疾病或意外,而提前離開人間的幾個醫界同仁或前輩教授。
一位遭遇525華航空難的風濕科名醫,平日忙於診療、教學、研究、照顧病人,週末還要奉養中風老母,從未有自己的休閒、運動、旅遊,或花個三五天去做詳細的健康檢查,結果才五十六歲就因失事死亡(聽說是他近來發現有尿糖後,才在妻子鼓吹下出國旅行)。這麼多年他可說只是為別人而活,毫無自我,即使累積了一些財富,卻再也享受不到了。
另有一個「祖師級」的過敏科教授,多年來埋首氣喘研究,每日工作近十八小時,白天來回醫院門診及病房、晚上應付家中門庭若市的病人,深夜又到醫院研究室忙到凌晨,不是做實驗,就是趕出一篇篇蜚聲國際的論文,如此經年累月忙碌不堪、馬不停蹄,家人雖然能過得好日子,他自己卻完全為病人及工作奉獻一切,沒聽說他有過安排什麼長假、娛樂、旅遊,當然也忽略了身體的休息及保養,最後年方六十就因癌症逝世,死前還頗受病痛折磨,聽之令人非常不忍。憶起他當年在醫院長廊匆匆來去的身影,我不禁聯想,生前他如對自己好一點,重視健康,說不定可以再多活幾年,或過些比較快樂的日子。
一位朋友陳醫師,家人移民國外數年,他一直捨不得暫停門診太久,總要在國內孤單工作四、五個月,才出國與家人相聚一週匆匆即返,整年大部份時間都是一個人留在台賺錢。去年他卻突發肝癌,短短兩月就已逝世,不能不令人感慨:他真是對自己不夠好,而死了什麼也都沒有了。
還有一位也是妻小都遠在美國的小兒科教授,許是乏人提醒照顧,許是自己疏忽,沒能好好控制高血壓,有一天在晨跑時,竟然中風倒地不起猝死馬路。由於無人知曉,還一度被派出所當做「無名路倒」病人處理。對如此的死亡,我們聽了都嘆息說太不值得。
在門診常看到有媽媽穿著簡單老舊,孩子卻上下光鮮亮麗;言談間流露出來的全是對丈夫、兒女的關懷,看來真是個家人至上、全心全意奉獻的家庭主婦。但當她自己也咳個不停,勸她該檢查一下,拿點藥吃,她卻搖頭說:「麻煩你把孩子治好就好,我這點小毛病忍一忍就過去了。」
過去我也發現有許多人對醫師的諄諄建議,置若罔聞。例如有的病一定要繼續追蹤,由醫師決定要不要再治療,才不致留下後遺症;但病人卻常常認為「我已好多了,沒必要再吃藥」,所以自作主張停藥,也未再來門診。提醒有些病人做點身體的檢查,他們卻都拒絕了,他們會記得每半年就送汽車去換機油,對自己的保養卻毫不重視,想來真不可思議。活在世上,沒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了,他們應該對自己更好一點,而不要那麼無所謂或自信滿滿「絕不會生病」。
報導中常聽有獨居老人,死後被發現仍留有數百萬存款,但生前卻省吃儉用,捨不得穿好一點、吃好一點。許多老一輩的人,一生只為兒孫著想,把好的東西都優先給他們,自己不肯有多一點的享受。諷刺的是,有的兒孫對此以為是理所當然,輪到要奉養老人家時,又推三阻四。因此一位朋友常說,生前應該多用些自己的錢,不必留那麼多遺產給子孫。
「寶貝自己」並不是自私,或放縱自己,儘量亂花大錢,弄得寅吃卯糧。只是說在可能範圍內,何妨對自己好一點,有時給自己一些犒賞,買件漂亮的衣服、購一本好書、看一場精彩的藝術表演、出國渡個假,並隨時將健康擺第一位。
處處替別人著想,為他人服務,是人生極有意義之事,但也不要成天只顧你身邊的人,而忘了自己。如此,生命中或可不必有太多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