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治病,醫師收錢

王英明

 

如果轉介的小兒病人,是一個發燒五、六天一直不退的病例,你或許會以為我一定覺得頗為棘手,看診時該要如臨大敵、惶恐戒慎吧?恰恰相反,我倒是最喜歡碰到這樣的病例了,因為發燒已五、六天小兒科病人,此時大約都是要退燒的時候。只要檢查沒什麼特殊變化,即使不用什麼藥,一兩天內大多數很可能就會降溫了。當退燒後,家長當然對我又佩服又感激,不過自己確是常常受之有愧,因為這有大部份可能是疾病病程已過去,身體免疫力已克服感染,並不是我的功勞。

記得剛開業時,每天絞盡腦汁,東翻書西翻書,這裡問那裡問,很想看有沒有什麼最好的治療「撇步」,讓每個病人趕快痊癒,目的除了是希望能幫助病人外,其實也是想多一份口碑,好留住病人。當過了幾天,病人如果症狀消失、恢復健康,內心不免洋洋得意,認為自己真是不賴,有辦法把病人治癒。並且自以為就是那些方法或藥把病人治好的,下次碰到了,又如法泡製一番。

但隨著歲月增加,書看得深入、也更有經驗,才慢慢體會到,病人的很多毛病,並非醫師治好的,果然是如書上所說,本來自己就會恢復正常。而一些自以為是的治療方法,其實是沒必要或是錯的。

有些問題,固然是醫師發現並給予適當的治療,防止了更大的災害,但百分之七十以上一般的門診毛病,醫師能做的只是分析、鑑別診斷,告訴病人要不要緊;有時是幫病人觀察變化,注意一些併發症;有時給一點減輕痛苦的藥物,或給一些會令醫師與病人(家屬)彼此都放心的藥物(不吃些藥好像不太放心),但痊癒很可能還是靠病人自己。有時醫師扮演的角色只是像朋友般,陪伴你度過一段病程,給你某些支持與安慰。沒有人在一旁指導,病人一定蠻徬徨、害怕吧。

如同醫界的一句笑語,是「上帝治好病,醫師在收錢」;這種認知,讓我對從前的自我陶醉,非常赧然。事實上很多場合,是根本不需吃什麼特殊的藥,甚至是不需吃藥的。所以近幾年我對疾病的治療,態度越來越保守,而用藥也越來越簡單了。看到某些年輕醫師,開藥總是用了一大堆,而且幾乎每個病例都要用抗生素,很想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但我知道他們會聽不進去,就像我當年年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