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不 可 貌 像
王英明 醫師
歲月會很不客氣地在人的外貌刻上該有的痕跡,這件事情是我那年,從被小病人叫「醫師叔叔」變成「醫師伯伯」時,不情不願發現的。
原來我們看外界事物,好像沒有什麼變化,但在別人眼中,我們卻是一天天老去而不自覺。
身為小兒科及家庭醫師,不免常由小病人對我的稱謂,發現自己外貌的變忙,第一次被叫醫師伯伯,曾經楞了一下,因為所謂歐吉桑應該是「很老很老」的——我真的那麼快到此程度了嗎?
沒想到才自我承認並已慢慢適應了這稱呼,卻又有家長教小朋友:「快跟醫師爺爺說你有什麼不舒服!」
此時先不舒服的到是我了。看那家長年齡也不小(他也有病歷),算算我必須要十五歲生他,才有資格當他孩子的阿公哩,但他卻氣定神閒地要孩子叫我爺爺。
雖說這幾年我頭髮掉得比較多,一聽變成爺爺,自尊心難免小小受傷,真羨慕女醫師在這方面困擾較少,因為不論年輕或年齡大,都是醫師阿姨,好像沒聽過醫師婆婆這種稱謂。
其實經過幾次錯誤教訓後,我也發現,隨意地以外貌或世俗觀點去猜別人的年齡或互屬關係,並不恰當,這幾年很多人娶大陸、外籍新娘,有次我好意地跟小病人的家屬搭訕:「你的孫兒好可愛哦。」
卻見他臉一板地說:「這是我兒子。」 令我尷尬異常。
還有一次是一個年輕人來看病,陪同的歐巴桑沒想到竟是老少配的「某大姊」,差點又寒暄錯了。
人情較重的台灣,才會在公眾場合為別人加上叔叔伯伯之類的稱呼,國外對於公眾人物一定是某先生女士,看病當然也只是叫某醫師而已,因此看醫師時,應該是像國外以只叫某醫師就好了。一定要表示親切,最好還是一律叫男醫師為叔叔罷,他即使知道這是名不幅實,也會因有點陶醉而更高興與你多討論幾句呢。
老實說,我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