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你是不是開錯藥了?

王英明醫師

    這位保母,是小病人的姑媽。她抱著早上才來看過流鼻水的欣欣,坐下來劈頭就用責怪的口吻說:「醫師,你是不是開錯藥了,我們欣欣本來沒事的,為什麼吃了藥卻發燒起來?」她的意思是,才剛生病就帶來給你看,你如果診斷正確、對症下藥的話,怎麼可能變成發燒?一定是用錯藥了。

    此種邏輯,就外行單純思考的觀點,似乎是沒錯。不過醫學上並非如此單純。呼吸道的病毒感染,有其一定自然病程,有時逐個發生的症狀,不是人力、藥物所能防止,或立即改變的。不少民眾不知道如此,聽醫師解釋後也不盡相信,認為科技如此發達,怎麼可能連一個小感冒都無法控制?

   在治療當中,發生腹瀉、便秘、或接著發生嘔吐,或是有紅疹、皮癢、失眠、食慾變差,病人或家長多半直覺認為「就是吃藥才會如此」。不過就臨床實際觀點看,也很可能是病人本來就會出現的症狀,吃不吃藥都會發生,但病人常常還是堅持己見。

    前幾天有位先生,吃藥後出現皮膚癢現象,很不高興地向我興師問罪:「為什麼你要開這種會過敏的藥給我!」其實我如果知道了怎會還開給他呢?每個人造成過敏的藥,可能各不同。如果有一種藥多數人幾乎都會過敏,市面上就不可能有這種藥了。這位先生體質會否對某藥過敏,事先是無法預料的,發生了並不是誰的錯。 

   「開錯藥」這三字,是一種對醫師自尊心殺傷力頗強的指責。病人大概都沒有惡意,只是認為醫師沒能盡好治療疾病的責任,就把直覺想法脫口而出。而醫師聽到這句話的反應多半是跳腳、情緒激動,不知要如何辯解。年輕時我在碰到病人不太客氣的詰難時,也是覺得好像被指為庸醫,心情很壞。

    其實發生了未預期的變化,病人願回過頭來找醫師,就表示醫病關係還是有望繼續存在的。病人如能收起敵對、忿忿的情緒,平心靜氣地聽醫師說明,不要太主觀一開口就「都是吃藥才這樣」「開錯藥」怪罪連連;而醫師也要拋開權威心理,考慮病人醫學知識的鴻溝,耐心詳細解釋,並設法處理新出現的問題,或可減少誤會,繼續下一步的治療;最怕是病人成見已深,變成一言不合,或一去不回,醫師就無從釐清真相,有時就會因此錯失本來可以很和諧的醫病關係,或良好的治癒機會,實在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