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孩真歹命

王英明

最近由於某些醫院向小兒科病人收取「磨藥粉費」,鬧了一點小風波。

在台灣的小朋友,如年紀小、劑量少,或無法吞藥丸,生病後吃一包包磨碎的藥粉,似乎是天經地義,不管大醫院或小診所,一向皆是如此。我小時候被灌藥的記憶猶新,先是藥粉置入湯匙,加點蔗糖,以開水攪拌,掙扎之中被捏住鼻子,然後藥就硬生生灌進嘴巴。而半世紀後的小病人,還是以一樣的姿勢,哭著被灌入我(或我的同行)所開的藥粉。

歐美先進國家的小朋友,由於使用藥物種類不多,小兒的用藥幾乎都開發出糖漿、藥水,所以吃藥不必像台灣小孩這麼可憐。他們最多只吃一、兩種糖漿,罕有看到一包包的藥粉。洋人生病,只要是一般呼吸道、腸胃道感染或不適,多數人都不吃藥;即使讓醫師看了,病人也多有足夠的常識,對醫師的不開藥,欣然接受。

台灣的藥粉文化,很顯然是受日本的影響。而亞洲人、特別是台灣人,一向深信生病一定要吃藥,而且要吃很多種藥(認為每一種症狀都須用藥),醫師治療時,也覺得每一種可能的藥都要加上去才放心,所以一包藥粉會有五、六種成份,不磨在一起也不行。每個小朋友都是這樣吃一大包,連才出生兩個月的寶寶也是如此。很多糖漿或藥水的成本較高,廠商也不喜歡開發或製造。通常我很少讓四、五歲以下的小朋友吃藥包,但只開給他們兩瓶藥水,家長都懷疑「這是藥嗎」?「這樣會有效嗎」?一定要開給他們藥水,再加上藥粉,他們才會滿意而去。教科書建議:兩歲內不要給止咳藥,但在台灣,小孩咳嗽來求診,你不開藥給他吃,家長九成會把你的大門給掀了。

台灣的家長常在「打針比較快」的迷思下,要求醫師為小病人打很多其實不必要的針(雖然這幾年已改善不少),而每次大哭;有些人常識不足、不了解疾病有一定的過程,或過份緊張,常會帶小朋友兩天看了三個醫師、加上兩次急診,讓孩子奔波不已;不少家長深信生病的小朋友,除了灌藥打針,還要加上洗鼻子、洗喉嚨、抽痰,搞得孩子哇哇大叫,殊不知國外小病人都是找小兒科或家庭醫師,沒有人會例行積極做那麼多的外科性治療。

同樣會痊癒,台灣的小朋友卻要增加如此多的折騰,才算治病,真是歹命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