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 囑 性(compliance)
                 
                      林 仲    醫師

    本文的主要內容為討論病人對藥物的遵囑性(compliance),即病人對醫師所處方的藥物的服從性,亦即病人要能正確地依照醫師的處方,在正確的時間及正確的期限,使用正確的藥物,且要使用正確劑量的服從性。

 

    筆者常發現很多臨床醫師看病時沒注意到病人的遵囑性,一旦病人的病情沒進步,往往只考慮到是否自己的診斷錯誤?或是藥物沒有效 ?  

    卻常忽略最重要的一點為
病人是否有遵照醫師的醫囑在用藥,這是很要不得的疏忽,因為病人的遵囑性不好,醫師的診斷再正確,使用的藥物再好也是沒有用的。

       很多醫師都想當然爾,認為病人天經地義一定會遵照自己的醫囑使用藥物,這真是醫師一廂情願的說法。如醫師們能在看病時注意觀察,就會發現病人往往無法如醫師所想像地做到醫師的要求。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如一位症狀不明顯的男性高血壓病人在吃了醫師開的藥物後,不僅看不到任何效果,而且還產生陽萎,心靈大受打擊,那醫師就不能奢望病人會繼續服用他所開的藥!此時醫師不僅無法成功地醫治病人,更不能期待病人會對他的治療很滿意!所以遵囑性不僅能影響到病人治療成功與失敗,更會牽涉到醫病關係良好與否。

        如醫師在開處方的時候,能稍稍多注意一下可影響到遵囑性的一些因素,增加病人的遵囑性,那相信醫師的治療必然會更成功,病人對醫師的滿意度必然會更好,醫病關係必然更和諧。以下就以筆者的臨床經驗,與大家分析一些會影響到遵囑性的因素。下列各因素看起來好像是分開的,事實上每項相互之間都是息息相關的,密不可分,但為了方便起見,還是逐項一樣一樣地討論:



(一)處方的複雜性:

   很多醫師在開藥時很少考慮到病人的立場,把處方開得很複雜,讓病人很難辦得到。

   常可見到一些醫師的一張處方箋裡,包含著一天吃四次的藥、一天吃三次的藥、一天吃兩次的藥,另外尚有一瓶咳嗽藥水,再加上六小時吃一次的抗生素,還要再區分成飯前吃或飯後吃。類似這種處方,不僅病人無法做到照時間吃藥,拿給醫師本人吃,恐怕醫師也無法辦得到!可是這種處方卻屢見不鮮。所以如要增加病人的遵囑性,醫師的處方要越簡單越好,如此病人才有能力辦得到,醫師治療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大,例如除了住院病人外,最好少開六小時服用一次的處方,因這種處方會干擾到病人的睡眠,能做得到的病人有限。抗結核病的藥物現都建議病人一天服用一次就好,其目地也在增進病人的遵囑性。



(二)藥物的副作用:

     大家都可以猜得到,藥物的副作用越大,病人的遵囑性必然越差。所以醫師們在開處方時一定要隨時考慮到藥物的副作用,儘量少開副作用大的藥。如副作用無法避免時,應事先與病人溝通清楚,讓病人心理有準備,不會抗拒吃藥,如此病人的遵囑性才會增加。當然醫師也要精通藥理,調整處方,減少病人吃藥的不適。例如開NSAID、類固醇這類藥物時,就應同時給與胃藥,減輕藥物對胃的傷害與刺激。某些吃了會嗜睡的抗組織胺就要少讓病人在白天服用,最好只讓病人在睡前服用這類藥物。另外要注意到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會使病人上癮,此時病人的遵囑性不佳並不是怕病人少吃藥或少打針,反而要擔心病人使用超過正常劑量的藥物!



(三)藥物的效果:  

    如果藥物能馬上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病人的病情能立即改善,那病人的遵囑性必然較好。如藥物不能馬上看到效果,或藥物只用來預防疾病的發生,還要長期服用,病人的遵囑性就會變差了。

       那大家一定以為藥物的效果越好,病人的遵囑性必然更好,這也不盡然,可能剛好相反,因藥物的效果太好,反而要注意病人是否會更改醫囑來超量或超次使用藥物。例如須長期使用類固醇的病人在病情進步後,此時醫師會考慮減少類固醇的劑量來降低類固醇的副作用,但往往就會碰上不願配合的病人,因降低劑量或許他們會有一些不舒服,這時病人可能就會自己偷偷增加劑量或更改服用方式,這就是藥物的效果太好,反而造成病人的遵囑性不佳。可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或許大家會更了解:醫師們在臨床上常可看到一些因關節炎而使用類固醇(可能吃的是中藥黑藥丸、西藥的藥片或是注射類固醇)的病人,用到類固醇的副作用都很明顯跑出來了還捨不得停藥,就是類固醇的效果太好了,讓病人的病情改善很多,此時如要說服病人停止服用類固醇,可想而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四)疾病的症狀與急慢性:

     一般而言,疾病的症狀越明顯、越嚴重、急性病,或是病人新得一種病時,病人的遵囑性越好。此時病人很緊張,為了要讓病情進步,減輕自己的不舒服,必然較願配合醫師,但一旦疾病的症狀減輕,病人的遵囑性就無法保證了。所以急性病的病人其遵囑性就比慢性病的病人來得好,反之疾病的病程越長,病人的遵囑性越差。

        最要擔心的是症狀不明顯的慢性病,因這類病人的遵囑性不好。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的病人其遵囑性常常很差,就是因為這兩種病除非病得很嚴重,併發症都出來了,病人才會有很大的痛苦,否則在平常時,病人並無任何不適,要其吃藥不但干擾病人的生活作息,且讓病人不能逃避現實,必須承認自己有病,更甚者還要忍受藥物的副作用,可想而知,病人的遵囑性不會很好。所以臨床上如碰到高血壓、糖尿病的病人說他有天天服藥控制病情時,醫師最好要對其說法抱著懷疑的態度,才不會被病人所誤導。



(五)病人對病情與使用藥物的認知:

    很多人會以為教育程度越高的病人其遵囑性越好,其實這未必正確。筆者在臨床上常可見到不識字的病人其遵囑性比博士還好,常常學歷越高的人越會自做主張,其遵囑性反而更糟糕。

        不過如能加強病人對其所罹患疾病的認知,讓其知道病的來龍去脈及其演變過程,還有治療後對其病情有何幫助、不治療其後果將會如何,對增加病人的遵囑性非常有幫忙。

        例如讓高血壓、糖尿病的病人明瞭如不治療後其併發症的可怕性,再輔佐以一些衛教資料與圖片,讓病人了解他們不遵醫囑的下場,相信病人的遵囑性必可提高,可是台灣的醫護人員對這方面的努力還有待加強。

        另外如能讓病人了解其所使用的藥物其作用機轉為何、對疾病有何幫助、要如何服用、究竟是治標還是治本、要吃多久、可否在病情好轉後隨便停藥、有何禁忌、還有藥物究竟有何副作用、萬一副作用出來了要如何處理、如何降低藥物的副作用等等,如此也可提高病人的遵囑性,不過很遺憾地,台灣的醫護人員及藥師對這方面的付出還是不夠。

        如怕口說無憑,醫師能將疾病的資料、使用藥物須知與注意事項、其他要交代病人的注意事項等,用文字寫出來讓病人帶回去閱讀,那病人的遵囑性會更好。當如醫護人員能滿足病人「知」的權利,相信病人的治療效果必會更好,醫病關係也必更和諧。



  (六)藥量多少:

  藥量多少可由兩方面來解釋:

ヾ每次門診醫師所開的藥量:

     如慢性病的病人病情穩定,醫師給藥天數越多,病人的遵囑性越佳。因為給藥天數越多,病人吃藥越沒有後顧之憂,不必擔心藥物接濟不上,不用省吃儉用地吃藥,當然遵囑性越好。

ゝ每次病人所服的藥量:

         一般而言,病人每次所服的藥粒越多,病人的遵囑性就越差。常看到有的醫師開處方一寫就是長長一排,讓病人每次吃藥有如吃炒豆子,一抓就是一大把藥粒,令人望而生畏,可想而知,病人的遵囑性當然不好。

      所以醫師在開藥時最好注意一下,讓病人每次吃的藥量不要太多,以免病人害怕吃藥

    但在台灣,有些病人剛好反其道而行之,尤以某些教育程度不高或年長的保險病患為然,他們特別喜歡吃藥,如醫師所開的藥的種類不夠多時,他們還會不高興,認為醫師沒盡心盡力醫治他們,碰到這類病人時,醫師的開藥方式只好要變通一下。



 
(七)醫師的權威性、態度與信賴度:

       東方人比較崇拜權威,所以名醫看病特別有效的原因之一為病人較聽從醫師的醫囑,遵囑性好,當然治療效果也較好。還有在台灣,民眾尚迷信「官大學問大」,醫師的頭銜越大,病人就會認為醫師越有學問,病就越容易醫好,無怪乎每個醫師在醫院裡都要奮力往上爬,努力掙個「主任」、「院長」的頭銜,醫術的追求有時反而是次要的了。

        另外醫師看病時的態度還有醫師給病人的感覺也很重要,如病人在看病時覺得醫師很親切地為其診治疾病,熱忱地為其講解病情與解釋如何治療,真誠地期盼病人的病趕快好起來,不用說病人必會信賴醫師,願意與醫師配合;唯有病人與醫師能互相密切配合才是病人遵囑性良好的最佳保證,使病人的病情好起來的機會也越大。

        很多年輕的醫師除了忽略以上所提及的態度外,也忽略了自己的外表與修飾,穿著不當與邋遢,如白衣服不常換洗有如抹布、襯衫領子上有一圈污垢、領帶有如油條、穿條褪色有破洞的牛仔褲、再加上開口笑的皮鞋及鬍子不刮,這樣的儀表如何能讓病人信任,願意接受這種醫師的治療!當然病人的遵囑性可想而知了。

        另外病人最好連續看相同的一位醫師,遵囑性才會好,否則每次看的醫師都不同,每位醫師的見解也不同,眾說紛紜,讓病人不知信那位醫師較好,當然病人的遵囑性也就不好。在台灣有些醫師仍有「自古文人多相輕」的壞習慣,當碰到看過不同的醫師後再來自己這邊就診的病人,常常不忘在病人的面前損前面的醫師幾句,好像這樣才可建立自己的權威,其實這是很要不得的作風,如此常使病人對所有的醫師喪失了信心,更不幸的是讓病人看扁了醫師!



 
(八)醫師與病人之間的溝通能力:

        有時可以看到有些醫師的學識很好,能力也強,可是治起病來似乎就差了那麼一點點,與病人的溝通常有問題,病人常無法了解醫師在說甚麼,醫師也無法了解病人在說甚麼,當然病人的遵囑性也就不好。所以醫師們平常對任何方面的知識都要廣為涉獵,如此碰到社會各階層的病人大概都能了解其社會背景、生活背景、文化背景、職業背景、家庭背景、語言背景等,如此跟病人溝通起來必能得心應手,要交待病人做甚麼,病人也容易清楚。當病人能了解醫師在說甚麼,要他做甚麼,病人對醫師有認同感,遵囑性自然較好。

        在台灣的西醫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西醫很少用心去研究本土的東西,台語與客語也講得不好,也不知一些常見疾病的本土看法與本土稱呼,再加上一些疾病的中文病名翻譯不當也造成醫師與病人的混淆,如此常造成西醫與病人無法溝通,有時為醫師不知疾病的俗稱,所說的病名病人聽不懂,有時則是病人所描述的的病名與見解醫師聽不懂,還有時則為西醫的疾病理念為中國文化所無,病人無法了解,這種困擾尤以年輕的醫師最為常見。講到這方面,中醫就比西醫強,因中醫所使用的語言、病名等都是老祖宗的文化,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東西,病人都聽得懂,遵囑性也就會好。



 
(九)病人有無強烈的動機想醫病:

         如病人想醫好自己疾病的動機越強烈,遵囑性當然越好,醫護人員更要多加鼓勵,且要做到上述的注意事項,協助病人治癒他的病。反過來說如病人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那他的遵囑性怎可能會好,此時要治癒其疾病就會更困難。



 
(十)病人及家屬的責任感:

        在台灣,很多病人及家屬仍把治療疾病的責任推到醫師的身上,似乎自己毫無責任與義務來使疾病好起來,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有些醫師的誤導對此不正確的觀念還有推波助瀾的效果。其實如能鼓勵與加強病人及家屬對治病的責任感,讓他們了解萬一疾病無法進步,他們也逃脫不了責任,相信病人的遵囑性必會大增。



 
(十一)病人的年齡:

         太老與太小的病患對複雜的處方之遵囑性較差,溝通也不易,除非家人配合良好,否則醫師開藥時要稍微注意一下,處方不能開得太複雜,還有副作用大與危險性大的藥物要少開,或開的劑量與總量要少些,以防止其誤服過量。

        另有一說為藥物的副作用在年紀大的病人往往較大,所以年紀大的病人其遵囑性較差反而是一種病人自我保護的機轉,以免其受到藥物的傷害。



 
(十二)病人的個性:

        當病人的personality有問題時,醫師開藥就要小心,尤其對愛自做主張、自以為是、愛與醫師唱反調、愛自己當醫師自己診斷自己病情的病人,開藥就要特別慎重,如第十項所述,副作用大與危險性大的藥物要少開,或開的劑量與總量要少些。



 
(十三)病人的經濟狀況:

        病人的經濟狀況越好,遵囑性一般也會越好。



(十四)交通:

         交通越便捷,病人的遵囑性一般也越好。住在偏遠地區的民眾往往因受交通所影響,回來複診的情況較差,不但醫師不易追蹤,且其取藥也較困難,當然也會波及遵囑性。



(十五)病人忘記服藥:

        前面的狀況醫師與病人都注意到了,可是單純的病人忘記服藥也是一件很難克服的困難。如能有一種裝置可以提醒病人時間到了要吃藥,病人忘了吃藥還能催促病人吃藥,而且能將病人的服藥狀況記錄下來,供醫師及病人參考,相信病人的遵囑性還會更好。

         
經過上述的分析後,相信大家對病人的遵囑性必能有深切的體認,當然影響遵囑性的因素還不止這些,且這些因素也不是絕對性的,對任何一個病人與任何一種疾病都適用,筆者只以筆者的經驗列出一些筆者認為最重要,適用於大多數病人與疾病,且醫師們最好要注意的地方,至於其他的因素大家可以多參考藥理書籍與國外的文獻,還有醫師們在看病與用藥時也會有個人的經驗與體會,希望年輕的醫師能加以融會貫通,那病人就有福了。以下筆者可以再舉些簡單的例子,相信大家可以更明瞭病人遵囑性的重要性:如有些治療效果不佳的門診病人在收住院後,給予門診相同的藥物,卻見病人的疾病一天天好起來,其關鍵就在病人住院後是由醫護人員給藥,遵囑性較好。反過來說,醫師絕對不能把門診病人的藥物治療結果當做其真正的治療結果,這有時對病人很危險;筆者曾見過高血壓或糖尿病的病人在住院治療時,服用其在門診看病時相同劑量的藥物,結果病人居然血壓或血糖降得太低,要趕快調低藥物的劑量,其原因還是病人在門診的遵囑性有問題,一旦照醫囑吃藥,就原形畢露了,不過這也反應出醫師在門診看病的不確實,只會照章給藥,病人與醫師都有需要檢討的地方。

  
  或許有的醫師會說「我醫師當了那麼多年,開藥從沒考慮到病人的遵囑性,也是看好無數的病人!」對於這句話筆者的解釋為,事實上很多疾病如感冒等都是短期、自限性的,醫師只能減輕病人的痛苦與不適,這些病甚至不看醫師都無所謂,時間到病也就好了,病如沒好也不致威脅到病人的生命,如果這類病人的遵囑性不佳倒無大礙,醫師也不用太緊張,如病人的遵囑性好,可能疾病帶給他的痛苦會少些;反之對於某些會威脅到病人健康與生命安全的疾病如很厲害的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等,要控制或治癒病人的病情唯有病人要有很好的遵囑性,此時醫師在治療病人時未能注意到病人的遵囑性,醫師的治療註定要失敗的!

    從本文所述,大家可以了解到醫師開藥並不如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並不是醫師只要瀟灑地在處方箋上揮上幾筆,病人就會乖乖地照自己的處方去吃藥或打針。而且增加病人的遵囑性還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希望年輕的醫師能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多多揣摩,不能要求病人去做自己都辦不到的事,那必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