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五月二日  民生報醫藥版

由一張大醫院的處方談起

王英明

最近我一位年過六旬的親戚,因咳嗽到某公立單位門診就醫,服藥後上腹部(俗稱胃部)很不適,找了我諮詢。我看了藥袋的藥名,發現是止咳的Medicon以及每顆500毫克單位的抗生素Amoixillin,另外還有高貴化痰劑Fluimucil(Acetylcystein),一共是七天份。病人並無發燒,我聽診病人胸部,在用力吐氣時,可聽到尖銳的喘鳴(Wheezing)聲,由於過去他有氣喘病史,因此很可能是氣喘的發作,臨床上至少也應診斷為支氣管有發炎,同時帶喘。

病人上腹部的不適,大概是因為吃抗生素及化痰劑的關係。其實這並不重要,如治療上有須要,可以儘量克服。但據病人描述,該醫師根本沒有聽胸部,問了幾句就說是感冒,然後開了一堆藥。

由於病人有喘鳴變化,藥物應以支氣管擴張劑及抗炎劑(類固醇)為主,使用止咳藥反而會壓制痰的排出,所以Medicon是不該用的。開那麼高單位的抗生素,更是沒有必要,因為即使病人的喘鳴與感染有關,也幾乎都是病毒引起,抗生素毫無幫助,只是徒增加醫療支出及胃腸副作用罷了。另外因化痰劑Fluimucil有時會造成支氣管收縮,使用在氣喘病人要非常小心,在一般治療氣喘病的指引,亦罕有提到化痰劑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可以說,該病人的處方,並不合格。病人的病情不但得不到立即的控制,反而可能因不當藥物而惡化。

        筆者敢說,這樣的情形並非個案,尤其有「天量門診」的大醫院或門診中心,醫師必須在很短期間做成診斷下藥,即使聽診要不了一分鐘,也有時會被忽略。筆者見過不少病人只是普通疾病,但看完大醫院領回的藥袋,有一大串七、八種藥。我也看過某醫院小兒心臟專家,竟開給三個月的毛細支氣管炎病兒 吃Medicon藥粉,不禁想到,該專家對心臟病學的研究,吾人真是瞠乎其後,但就診療毛細支氣管病兒而言,並不比我高明。

曾有人主張,在台灣轉診是沒有必要的,原因是「好的醫師大多留在醫院」,而大醫院設置普遍,交通又便利,轉診只是多一層麻煩,增加健保支出。其實專科是指對「某小部份疾病」較專門,並不是「所有疾病」都專門,將專科醫師與「好」醫師劃上等號,顯是誤解。先進國家研究,人類平常所生疾病,多半可由基層家庭醫師處理,有方便、價廉、能全身考量的好處。台灣病人即使是普通疾病,也要猛找專科醫師,有時不一定找對,有時不一定比基層醫師更高明,而且大醫師習慣上會想到開較貴、但不一定更有幫助的藥(如上述處方),其結果是醫療資源浪費更多。

呼吸道疾病是台灣病人最常就診的病因,但有些醫師反而對這類疾病的知識不足;一方面學校裡對呼吸道疾病(尤以上呼吸道)教學著墨大多蜻蜓點水,在職訓練或醫學會也極少以此種「簡單病」為研討內容,所以診病時大而化之的醫師,並非罕見。因此我們可見到有醫師(尤其大醫院)對「感冒」定義不清,或隨意開抗生素,也有醫師仍在交代民眾「注意保暖以防感冒」這種錯誤觀念,也有醫師搞不清感冒與流感,這都是醫界不重視呼吸道疾病這門學問的結果。由一張處方看,筆者覺得台灣醫界尚待努力的地方仍很多。(作者台灣家庭醫學會前任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