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人類的第一個老師

王英明

 瘦瘦高高的年輕媽媽,推著輪椅走入診室,上面捲曲著一個頭大身小的男孩,稀疏的短髮,瘦削蒼白的臉龐,掛著一副很累贅的酒瓶底厚眼鏡,剎那間我以為看到了電影「一路上有你」(Simon Birch)中那個駝背的小賽門,因為那樣子太像了。

小賽門果然是發育遲緩的孩子,雖然已足三歲,仍無法站得穩。孩子的媽說,他另外還有嚴重遠視以及水腎的問題。雖然看了不少醫院,仍然不知道什麼原因造成發育遲緩。幸好他的智力發展雖是慢了許多,但還不至於像有些嚴重智障兒,完全沒有反應。

看了幾次門診,大家比較熟悉了,年輕的媽媽告訴我,三年前她與先生本來像一般新手父母一樣,歡天喜地的迎接新生兒誕生,沒想到很快發現孩子有問題,當其他的父母,正開始沉浸在逗弄小寶寶的快樂時光裡,「運氣不好」的他們,卻忙碌著進出各大醫院;而初為人母的年輕媽媽,本來是懵懵懂懂、不解世間疾苦的小姐,從結婚、分娩,到突然面對這樣一個全然陌生的狀況,可說是人生一大轉變與衝擊。

為了全心全意照顧他,她辭去了工作,帶著孩子到處請教醫師、專家,自己也努力搜集這方面的資料,閱讀參考書,只要聽說哪裡有可以檢查或治療,再遠也趕著去,為的是希望能夠快找到病因,讓孩子恢復正常。可是年復一年,得到的儘是失望的消息。

我們不能不承認,國內這方面的專家、觀念、設施、治療團隊、社會資源,離先進國家標準,仍有差距。小賽門的媽媽說:跑遍各大醫院,人滿為患,難得碰到一個醫師能好好花一小時,為我們做詳細評估及解說,還被各單位推來推去,「有一次我們慕名去看一位名醫,沒想到可能是病人多,他竟然草草看後,就以很不耐煩的口氣,打發我們走」,說到這兒她哭了。她說即使無法治療,但醫師為什麼吝於多說兩句鼓舞安慰的話呢?

最近她大澈大悟,無論是什麼復健、職能治療、統合訓練,其實最後還是要靠自己,不能依賴別人。現在她已找了個私人單位,每天帶孩子去上課、訓練,樣樣自己教孩子,期待他一天天更進步。

我想起西哲有云:「母親是人類的第一個老師」,而像這樣的許多家長(譬如黏寶寶的母親),不只是老師,簡直是上帝(如真有上帝的話)派來的特使,專門替祂照顧有瑕疵的小孩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