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量體溫

                                            莊凱全 醫師     

    人類的體溫控制中樞在下視丘。細菌的內毒素可以直接作用在下視丘使得其基準溫度setpoint提高,此時就會傳遞訊息給肌肉引起顫抖產生熱能,或皮膚血管收縮,以得有熱量,這著體溫就會提高,這就是發燒。

     小孩生病對父母老師都是常見的情況,但處理時常常手忙腳亂,只知常去看醫生,有些人對於嘔吐發燒的處置卻不甚了解,有時會加重病況或延誤就醫。

發燒是常見的情況,一般量體溫的方式有:

量體溫的方式

1) 量耳溫:

  
這是最近才有的方式,這是使用紅外線偵測血流來測定體溫,因此要直接測到血管最準,在量耳溫時要把耳朵內的耳道拉直,耳溫槍的深頭才能較容易直接測到血管中的血流,記得耳朵的耳廓要往外往上稍微拉住就能拉直耳道,得到較正確的耳溫,市面上的家用型耳溫槍,其中探頭只有一個,因此每次量都因為測到的位置不同,差異性很大,這是使用者不熟悉耳溫的量法所致,多訓練幾次就會熟悉。一般正常溫度是35.7℃至37.5℃。耳膜和下視丘的血液來源是相同的,耳溫也是最接近核心溫度,所謂核心溫度是下視丘溫度調節中樞的溫度。

2)       量腋溫:

   這是最安全的方式,不過卻是最容易受干擾的方式,量法是把腋溫計(頭是尖長型)放入腋下的最頂端,夾住五分鐘以上,在看溫度即可,由於發燒時體溫變化的時期不同,量到的溫度也會不同,它表示是體表的溫度,最常碰到是明明身體已發燒,用耳溫槍也有燒,但腋溫卻不高,有時還比正常的低,這是因為身體要發高燒時,尤其是高燒的前奏,周圍的血管會收縮防止散熱,以使體溫變高,此時手腳的末端會變紫、感覺冰涼,此時若量體腋溫就會出現不太高,甚至低於正常。如果發燒時又有流汗,腋溫量也會較低。解毒腋溫時要多留心。

3)       量肛溫:
 
    肛溫也是一種核心溫度,比較不受流汗或外界的影響,不過卻不是安全的量法,曾經有量肛溫時,大人不注意引起肛溫計斷裂在直腸的意外,這可是要開刀治療的,因此除非必要不要量肛溫。量法是使用肛溫溫度計(頭鈍鈍像一個球的溫度計)。先塗抹凡士林,再插入肛門。深度是約
3〜5公分,時間2至3分鐘即可判讀。在小嬰兒量肛溫要小心,不可插入3公分以上,否則有刺破直腸的危險。量肛溫也有傳播或感染到疾病的危險。

4)       量口溫:

  
口溫也是一種近似核心溫度,不過會受口腔內有沒有食物而使其溫度的有所影響。口溫計就是腋溫計,放入舌下約3至5分鐘再判讀,量口溫前不可吃東西,一般是小學以上才使用口溫較安全。如果多人使用同一支溫度計也要注意衛生的問題。

5)    其他方式:

皮膚溫度也是常用的方式,如使用貼紙貼在
額前。這要貼緊時間也較長。一般體溫在38〜39℃時就有大的誤差,但卻很安全。另一種方式是把溫度計置入肚臍眼內,旁邊的皮膚包住量5分鐘也可量到體溫,正常範圍37〜37.5℃。背溫也是另一種量新生兒溫度的方式,就是用腋溫計,要在背部兩個肩夾骨的中間,緊緊貼住時分鐘以上;這也是很安全的方式。

 

              

量 體 溫 的 時 間

 

正常體溫的範圍

(平均體溫)

發燒(℃)

水銀溫度計

電子式

耳溫槍

腋溫

35.3-37.1(36.2)

37.2

5分鐘

40秒

 

口溫

35.9-37.6(36.6)

37.6

3分鐘

30秒

 

肛溫

36.0-37.9(37.0)

38.0

3分鐘

30秒

 

耳溫

35.7-37.5

38.0

 

 

1〜3秒

註:體溫每個人都有不同,而且一天之內也會變化;半夜最低,傍晚最高;相差可達0.8℃。正常體溫的範圍依研究方式不同有不同的結果。此表之數據就市一般大家接受的數據。

    小孩生病了要注意什麼?要觀察什麼?

    所有及病再開始時都很類似,可能有的發燒,有的不發燒;不一定是發燒就比較嚴重,一般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會導致發燒,不過都是流鼻水、輕微咳嗽、喉嚨痛,發燒也是起起落落,幾天就自然退燒,不再發燒,一週左右即痊癒。有的不發燒卻較嚴重,如呼吸困難、盜汗、嚴重嘔吐、抽筋等,這些都會導致死亡的狀況,不可等閒視之。要詳細說明不太容易,簡言之:會吃會玩、精神奕奕,縱使是發燒也是良性的疾病,一旦有
(1)嚴重嘔吐
(2)意識不清
(3)精神不好
(4)異常哭鬧
(5)沒有小便、嘴唇乾
(6)嘴唇發紫
(7)呼吸急促有喘鳴聲
(8)抽筋
(9)臉色蒼白、盜汗
(10)三個月以下發燒的嬰兒。

就要提高警覺防止嚴重病情的發生。

   現在SARS肆虐,如你有量體溫,發現有發燒,請不要緊張,大部分都是上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但請你記得幾件事。第一是戴上口罩,第二是如是居家隔離者,或有到過發生院內感染的醫院,如高雄長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請不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就醫,最好請119協助。一般人請到診所就醫即可。

   發燒是正常身體對外來微生物或內在免疫系統有疾病的反應,一般對外來微生物的消滅是有正面的意義的,一般而言,發燒不超過41.2不會影響正常的身體,就是疾病引起的不是發燒引起,發燒祇是症狀而已。發燒沒有用退燒藥也會自己在4〜5小時,之後自然退燒,不過發燒引起頭痛、頭暈、身體不適,就應該退燒,減少不適。不一定要發燒多少度才退燒。

   幼兒餵藥也是個難題,幼兒藥物的調配是一項藝術,如何把藥配到幼兒願意吃(不是愛吃),有效又不會吐!這不是很容易,不過越是專業的小兒科醫師越會注意這個問題。幼兒願意吃最好,往往幼兒都不太願意吃藥,不管是甜的還是苦的、藥水還是藥粉。必要時,第一種方式是把藥粉直接塗抹在口腔的臉頰部,再給予0.1〜0.2C.C.的開水,不可直接塗抹在舌頭以防止傷到味蕾或掉落在氣道引起窒息。第二種方式是把藥物以0.1〜0.2C.C.的開水調勻,再以吸管吸起往口腔的臉頰不直接注入。由於水份量很少不太會吐出,為了防止吐出可以在餵藥後馬上轉移注意力,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種方式是把藥物放入冰淇淋中包住,在把冰淇淋給幼兒含下。一般人以為感冒發燒時不可吃冰,這不是正確的觀念,為了吃藥吃一點冰淇淋有什麼不可。

    兒科的藥量一般是以體重為主,年齡為輔,但是體重超過40公斤以上就是以成人計量為限,不可以體重算,否則劑量會太大。

   給予肛門塞劑也有小秘訣,一般人給予幼兒肛門塞劑常碰到兩個困難:第一個是放再手中的肛門塞劑有時會變軟,這是由於手心溫度太高所致,此時把肛門栓劑丟入水中等一下再拿出就會變硬。此時不可以撕開封套使用,如果軟軟的栓劑打開封套就會不能使用,因為太軟塞不進去。第二個是塞入肛門又會解出來或彈出來。這是由於塞入肛門的動作過於長或塞劑卡在肛門口所致。一般使用肛門塞劑時,把塞劑塞入肛門後,要用棉花棒送入直腸。就是用棉花棒把塞劑送入2〜3公分即可到直腸,不必用手捏住肛門口,再直接把褲子穿好即可。

    每一種疾病的療程有多長?不是都一樣,有些疾病可以症狀改善後就不要在複診。有些病縱使發燒退掉還要繼續吃藥一個療程,這些狀況事前都要向醫師詢問清楚。

   感冒在一般人的觀念已是一種良性病的代名詞,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感冒,他都會用感冒來說明,反正就是「感冒」,這是醫療教育的失敗,感冒是一種上呼吸道感染的通稱,一旦有疼痛或拉肚子甚是頭痛、出疹子,就可能不是感冒,此時應該是其他的病,就診時應向醫生詢問清楚詳細病名,才能了解病情、知道注意事項,和其他醫護人員討論病況時,其他醫療人員可以清楚病人的病名,比較方便捉住重點,給予清楚的建議。

   拍痰也是兒科治療的常用方式,幼兒由於腦部和肌肉發展未成熟,不會自己咳痰出來,很容易積痰在肺部,因此有痰時要加上拍痰才會快點痊癒,拍痰的注意事項是在餵食2〜3小時後,或餵奶前半小時實施,趴在大人的腿上,屁股稍微高於頭部,大人的手成杯子再扣打幼兒的背部,背部僅有肋骨部位可以扣打,兩邊加起來五分鐘即可。平時拍痰也可在幼兒正常時實施,當成親子遊戲,讓幼兒習慣此動作,以免真的要拍痰時,愛哭鬧妨礙拍痰。